5月3日至4日,特朗普政府代表团与中国代表团的首轮贸易会谈结束。从中美双方历次贸易摩擦来看,美方诉求的是“公平贸易”,中方诉求的是“公平发展”。虽然美方对中方的战略需求减少,双边经济关系变得更不稳定,中方承受压力将是持续的,但会谈是解决摩擦的出路,单边主义无利于问题解决。如若不换位思考,不考虑双方发展水平的差异,就无法取得会谈进展。
工作机制建立是最大成果
白宫发布会谈声明表示,双方就平衡美中双边经济关系、改善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厘清不公平的强制技术转移的政策问题进行了讨论。
据新华社消息,中美双方就扩大美对华出口、双边服务贸易、双向投资、保护知识产权、解决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等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
从双方会谈声明措辞看,双方的会谈态度都是坦诚的,这是达成有效沟通和成果的前提,因此也相信双方能够最后达成一些具体成果。 这次会谈是一次讨论、交换意见,也就是说双方并不预期此次会谈会达成实质性结果。贸易摩擦中开始会谈和交换看法就是进步,这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会谈的效果从措辞上来看,中方取得比预期更为积极的效果,美方未对效果进行说明。特朗普在美国时间5月5日接见美方代表团后做进一步判断,但也有美国资深前外交官认为特朗普取得了首轮胜利,对中方实施的高压为特朗普顺利解决朝鲜问题争取到筹码。中方措辞说,双方代表团就中美经贸问题进行了坦诚、高效、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此次会谈最大的成果,中方说双方同意继续就有关问题保持密切沟通,并建立相应工作机制。
单边主义难减逆差
有消息称,美方要求中方在2年内单边采取措施,分次减少对美贸易顺差2000亿美元。笔者认为,短时间大额度削减逆差不现实。按照中方的统计,2017年中美贸易顺差2758亿美元;按照美国统计,2017年美中贸易逆差3752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是在全球价值链下进行的,按照常规,双方还将具体数据进行对表,以确定最后的双边贸易盈余。但贸易盈余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构上是由双边的要素禀赋和分工决定的,这些因素的改变是需要更长时间的。美国倒是可以通过放宽技术出口管制来加速实现贸易平衡,减少贸易逆差。
过往中美经济外交中,中方曾采用大单采购和大额投资策略,较为有效地缓解了美国国内的诉求。在特朗普政府任内首次中美会晤前夕,就有消息称,特朗普要求的是中国改变政策,而不是大单采购。 2017年,特朗普访华时,与中方签署了2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项目。2018年4月中旬,博鳌亚洲论坛上,中方也宣布了金融行业、汽车行业扩大市场准入,允许外资控股。但特朗普对中方的渐进改革不仅耐心有限,而且同时采取了单项反向措施。美方一边加强技术出口管制,一边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技术投资,一边提出如此不切实际的单边主义要求,用意可能超过了逆差本身,“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之道或许还应同时从别处着手。
中国要有“公平发展权”
美国所要求的“贸易公平”,其实并不公平,只考虑了美方的诉求。如果仅仅是限制中资赴美技术投资、限制对华技术出口和技术转移,锁定其在全球价值链的优势和分工优势,无可厚非,但是要求中国改变产业政策,取消“中国制造2025”的产业政策,则是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公平发展权”进行剥夺的无理要求。
已经达成的WTO框架并不反对所有补贴。各国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鼓励和保护产业发展的政策,就如美国目前发展水平处于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地位,因而对知识产权保护尤其关注,这就是美国的产业保护政策,而发展中国家整体产业处于弱势,需要鼓励自主创新,否则就永远处于价值链底端。两类国家在鼓励资助创新的方式上因为发展水平的差异而侧重的政策有差异。这是利益的问题和发展水平的问题,与规则和道义关系不大,国际社会规则从来都是强者的规则,能够对弱者发展有包容才是公平。中国产业政策是发展中国家的公平发展权。中国经济总量虽然有所上升,但就劳动生产率而言,2015年中国IT产业领域是美国的十分之一,我们应该主张发展中国家的公平发展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