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机工情报 发布日期: 2017-06-09    

2017年5月28~6月3日,国外涉华贸易摩擦案件10起,其中美国5起,欧盟2起,越南、澳大利亚和阿根廷各1起。


美国


我国某企业出口盒装铅笔遭美国反倾销行政复审终裁征收普遍税率

5月30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盒装铅笔作出反倾销行政复审调查终裁,裁定山东省荣鑫进出口有限公司(Shandong Rongxin Import & Export Co., Ltd.)未获得单独税率,适用114.90%的普遍税率。本次调查是美国商务部于2016年2月9日立案,调查期为2014年12月1日~2015年11月30日,涉案产品海关编码为96091000。


我国可锻铸铁管附件被美国商务部取消反倾销行政复审调查

5月30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应申诉方Anvil International, LLC的撤诉申请,取消对我国以下2家企业生产/出口的可锻铸铁管附件的反倾销行政复审调查:北京赛林克五金制品有限公司(Beijing Sai Lin Ke Hardware Co. Ltd.)和LDR Industries, Inc.。而在此之前的4月13日,美国商务部已取消对另外2家企业——廊坊泛达管件有限公司(Langfang Pannext Pipe Fitting Co., Ltd.)和济南玫德铸造有限公司(Jinan Meide Casting Co., Ltd.)的此次行政复审调查。至此,美国商务部已取消对全部4家我国企业的此次行政复审调查。此次调查是美国商务部于2017年2月13日启动,调查期为2015年12月1日~2016年11月30日,涉案产品海关编码为73071990.30、73071990.60、73071990.80。


我国细旦涤纶短纤遭美企申请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5月31日,美国企业DAK Americas LLC、Nan Ya Plastics Corporation, America和Auriga Polymers Inc.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和美国商务部提交申请,称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701和731条,申请对原产于中国、印度、韩国、中国台湾和越南的细旦涤纶短纤(Fine Denier Polyester Staple Fiber)启动反倾销调查,同时对原产于中国的印度的细旦涤纶短纤启动反补贴调查。目前,美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产业损害调查程序已经启动,美国商务部将于20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根据申诉方所述,涉案产品——细旦涤纶短纤是低于3.3特克斯(decitex,是一个量度纤维的线质量密度的单位,其定义是一条1000米的纤维的线质量密度(以公克计算))的纤维,海关编码为5503.20.0025。申诉方在申诉书中指出,2016年4月~2017年3月,从美国进口细旦涤纶短纤的市场份额来看,中国所占份额达到55.6%、印度占比10.2%、韩国占比7.0%、中国台湾占比5.4%、越南占比8.1%。上述五国(地区)合计在美市场份额达到86.2%。申诉方声称,原产于中国、印度、韩国、中国台湾和越南的细旦涤纶短纤在美国的销售价格低于正常价值,并且中国和印度产细旦涤纶短纤存在政府补贴,从而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因此申请对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


美国惠而浦申请根据“201条款”对进口家用大型洗衣机启动保障措施调查

5月31日,美国家电巨头惠而浦公司(Whirlpool Corporation)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交申请,称根据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201条和202条,申请对进口家用大型洗衣机(Large Residential Washers)启动保障措施调查,以确定大量增加的进口家用大型洗衣机是否对美国相关产业构成实质性损害或损害威胁。在申诉书中,惠而浦公司确定的涉案产品海关编码为8450.20.0040、8450.20.0080、8450.90.2000、8450.90.6000。

 

惠而浦指控,韩国三星电子和LG在多个国家存在倾销家用大型洗衣机的行为。至少从2011年开始,惠而浦就一直在对抗这些行为。惠而浦在提交给美国ITC的申请书中声称,在2012年美国商务部裁定对原产于韩国和墨西哥的进口家用大型洗衣机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后,三星和LG就将生产线转移到了中国,并且继续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对美出口涉案产品。而在2016年美国商务部裁定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家用大型洗衣机实施反倾销措施后,三星和LG又将生产线转移至越南和泰国。惠而浦指出,2016年,美国从韩国、中国、泰国、墨西哥和越南进口的家用大型洗衣机的数量已从2012年的160.2万台增长1倍,至321万台。


我国可用于机加工的冷拔管被美国ITC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初裁认定对其国内产业造成损害

6月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德国、印度、意大利、韩国和瑞士的进口可用于机加工的冷拔管作出反倾销和反补贴产业损害肯定性初裁,裁定原产于上述六国的进口涉案产品在美国的销售价格低于正常价值,同时原产于中国和印度的涉案产品存在政府补贴行为,从而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在该裁决中,5名委员投肯定票。

 

根据美国ITC的肯定性初裁,美国商务部将继续对原产于中国、德国、印度、意大利、韩国和瑞士的进口可用于机加工的冷拔管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预计将分别于2017年7月13日和9月26日作出反补贴和反倾销初裁。


欧盟


欧盟取消2家中国企业在光伏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中的价格承诺

6月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2家中国企业于2017年3月和4月分别提交申请要求取消其在对华光伏产品双反案中的价格承诺,因此决定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取消这2家中国企业的价格承诺,这2家中国企业是比亚迪(商洛)实业有限公司(BYD (Shangluo) Industrial Co. Ltd)和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Yingli Energy (China) Co. Ltd),并对其分别征收41.3%和35.5%的反倾销税,以及6.4%和6.3%的反补贴税。涉案产品在欧盟合并关税编码ex85013100、ex85013200、ex85013300、ex85013400、ex85016120、ex85016180、ex85016200、ex85016300、ex85016400、ex85414090下。

 

截至目前,在对华光伏双反案中,欧盟已取消28家中国企业的价格承诺。


我国碳化钨和熔凝碳化钨已被欧盟征收27年反倾销税

6月2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碳化钨和熔凝碳化钨作出第四次反倾销日落复审终裁:决定继续对中国涉案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税率继续维持为33%。截至目前,我国对欧出口的碳化钨和熔凝碳化钨已被征收长达27年的反倾销税,是欧盟对华反倾销措施中征税时间最长的产品。涉案产品海关编码为28499030、ex38243000。


越南


越南对进口彩涂板作出保障措施调查终裁

5月31日,越南工贸部发布彩涂板保障措施案终裁公告,裁定自2017年6月15日起,3年内对进口的彩涂板产品采取数量限制方式的保障措施。第一年(2017年6月15日至2018年6月14日)无需征税的彩涂板配额为38万吨,第二年为42万吨,第三年为46万吨,配额以外进口的彩涂板税率为19%。第四年以后(若不延长保护期)配额以外进口彩涂板税率归零。越南对进口彩涂板配额分配为:中国大陆32.3万吨至39万吨,韩国3.45万吨至4.17万吨,台湾地区1.44万吨至1.75万吨。2016年越南进口彩涂板约185万吨,其中60%来自中国大陆。

具体来看,中国大陆配额数量分别为323120吨、355432吨和390976吨,超过配额部分保障措施税率为19%。保障措施数量限制内的中国出口企业对越出口需出具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颁发的关税配额证明书,上述关税配额证明书模版将在越南工贸部和竞争管理局网站上公示。对部分用于特定目的的高质量彩涂板产品给予排除。


涉案产品的越南海关编码为7210.7010、7210.7090、7212.4010、7212.4020、7212.4090、7225.9990、7226.9919和7226.9999。


澳大利亚


我国铝型材遭澳大利亚反倾销快速复审调查

5月30日,应福建天际铝业有限公司(Skyline Aluminium Co. Ltd. Fujian)的申请,澳大利亚对原产于中国的铝型材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快速复审立案调查。涉案产品海关编码为7604.10.00、7604.21.00、7604.29.00、7608.10.00、7608.20.00、7610.10.00、7610.90.00。


阿根廷


我国铝合金轮毂被阿根廷反倾销调查认定损害了其国内相关产业

5月31日,阿根廷生产部国家外贸委员会发布通告,初步裁定原产于中国的铝合金轮毂对阿根廷相关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请相关利益方于6月9日前向该委员会提供证据材料。


(信息来源:机工情报)


维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上海公平贸易服务网所有,国内外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摘编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信息来源:上海公平贸易服务网”。违反上述规定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侵权责任的权利。

2.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上海公平贸易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若侵犯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3. 视、音频资料仅用于经贸法律知识科普,不作为具体指导意见。视、音频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需转载使用,须取得本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