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1-03-25    
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美德日韩是辅助技术创新五大来源

当地时间3月23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1年技术趋势报告:辅助技术》报告指出,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及韩国是辅助技术创新的五大来源。报告指出,目前有超过10亿人需要辅助技术。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这一数字将在今后十年翻倍。同时,消费电子产品和辅助产品日趋融合,意味着这类技术将进一步商业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助理总干事马尔科·阿莱曼表示,旨在克服人类局限性的辅助技术现在正进入更广泛的消费产品,这是一项能让更多人获得更大裨益的重要创新演变。例如,具有脑机接口或眼动识别功能的设备,不光帮助脑瘫患者使用计算设备,还可以在游戏和通信应用中使用。这些改善生活的技术在使最需要的人受益同时,也在走向主流商业化。报告结论指出,知识产权促进了辅助技术创新增长,这种创新需要更广泛提供给那些依赖它的人。目前,全球范围内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够获得所需辅助产品。来源:中国经济网

2、麦肯锡强调氢能经济是中国“碳达峰”关键因素

可再生能源的绿色创新是近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全球总裁施南德表示:“中国已经制定了路线图,未来30年内改变能源结构,打造氢能经济是其中一个关键元素。”施南德表示,中国制氢技术正在快速发展,成本也在不断下降,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措施来推动氢市场的发展。根据麦肯锡的研究,中国未来十年将迎来氢能的高速发展期。麦肯锡数据显示,到2030年,中国可能需要增加1800万吨氢气的需求,而目前的需求几乎为零,未来需求主要来自于钢铁和运输行业。施南德建议政府出台私营部门参与度的措施,制定脱碳政策,将环境标准纳入公司合作的机制下,并重点扶持具有减排潜力的项目。以氢能源为动力的燃料电池将是实现碳中和交通的重要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认为,氢能领域的能源利用成本仍然很高,技术难度较大。但他预测,以燃料电池为核心的氢能汽车,未来十年成本可以降低80%;未来可以使用光伏、风电来制氢,这将推动电解水制氢装置产业的发展。有预测数据显示,从目前到2030年期间,全球对新能源交通工具的需求有望大幅增长,届时由氢燃料驱动的车辆将达到200万辆,其中35万辆为卡车。到2030年,中国市场将坐拥至少1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有望占到全球燃料电池汽车市场的一半。(来源:网易)

3、越南拟建议中国增设进境水果指定口岸

越南工贸部副部长陈国庆表示,下一步将与相关部委和北部边境各省密切配合,交流和动员中方尽早考虑增加陆地边境进境水果指定口岸,尤其是在铁路运输沿线。从3月19日老街省人委会与工贸部代表团就边境贸易、越南农水产品和食品对华出口进行交流的情况看,自2020年至今,老街省与中国云南省之间的经贸合作仍保持稳定。但受疫情影响,边境副口岸和互市点的活动仍无法进行。在国际口岸,中越双边都配合采取了疫情防控措施,因此对进出口通关的影响不大。在对华农产品出口方面,因中国市场需求因受经济和疫情因素影响下降而面临一些困难。与此同时,中国在已出台规定政策基础上按规范要求不断加强了边贸执法和政策执行力度。重点是通过产地追溯、包装规格、食品安全卫生等措施加强中国对陆地边境进口农水产品规定的监管和执行力度。其中,一些越南农产品、水果季节性强,买卖方式主要是通过“赶集”进行。也就意味着卖方没有事先与中国合作方签订采购合同,造成旺季时大量水果积压口岸,短时间内的通关能力无法得到满足,导致口岸拥堵,加大口岸管理压力。(来源:商务部)

4、拜登政府完全封禁中芯国际的可能性不大

本月早些时候,荷兰的阿斯麦公司宣布继续向中芯国际出售深紫外线(DUV)光刻机至2021年。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的首席共和党众议员麦考尔和共和党参议员鲁比奥在当地时间3月19日联名致信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要求拜登政府劝说荷兰政府阻止阿斯麦将DUV光刻机卖给中芯国际。他们表示,美国需要与这些盟国达成全面协议,统一出口控制政策和许可决定,并限制今后出售类似深紫外线和极端紫外线光刻这样的技术。这两位议员在信中还要求,将“外国制造直接产品规则”(FDPR)应用于被列入实体名单的中芯国际,以涵盖任何使用或融入了任何源自美国的技术的半导体制造设备,确保中芯国际无法从世界任何地方获得关键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如果此举成为现实,那么对于中芯国际乃至中国其他芯片企业都是致命打击。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拜登政府对于采纳此类极端的观点可能会相当谨慎。美国想要制裁中国芯片企业的根本原因,是希望维持中美之间芯片研究和制造的代差,抑制中国在关键产业领域提升竞争力。因此,拜登只需要继承特朗普政府强硬的“政治遗产”即可。考虑到中国大量进口芯片的市场价值,如果拜登政府在半导体产业上再走极端,将会伤害美国相关企业的利益。综合来看,拜登政府采纳上述极端建议的可能性不大。(来源:网易)


信息来源: 上海公平贸易

维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上海公平贸易服务网所有,国内外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摘编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信息来源:上海公平贸易服务网”。违反上述规定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侵权责任的权利。

2.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上海公平贸易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若侵犯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3. 视、音频资料仅用于经贸法律知识科普,不作为具体指导意见。视、音频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需转载使用,须取得本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