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日筹划新“巴统”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
据日本《读卖新闻》1月10日报道,多名消息人士透露,日美两国政府正在探讨建立新的高端科技出口管制跨国机制。报道称,美国已经对华为等多家中国企业实施了严格的出口管制,但是美国认为仅包括自身国家的机制存在局限性,有必要吸纳他国建立新的机制。就此,日本政府也认为,新机制将是有效的,以主导地位参加该机制也可以更加简单地预测制裁机制对日本企业的影响。报道声称,“日美两国政府警惕中国使用从他国进口产品的技术,增强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据悉,有关方面仍在就该机制实施出口管制的对象产业进行调整,半导体制造机械、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相关技术可能将包括在内,美日两国也在考虑让有意愿的欧洲国家加入。历史上,为了对抗苏联等共产主义国家,西方国家1949年设立“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即“巴黎统筹委员会”。日美政府正在探讨的新机制可能将演变为“巴统”的翻版。报道声称,该机制针对中国可能发展为现代版的新“巴统”。(来源:新浪网)
2、法国拟斥资72亿元以保证镍、锂等电池原材料供应
在全球汽车电动化浪潮中,法国也在持续跟进。据报道,随着电动车电池原材料价格飙升,法国正计划筹集1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2.25亿元),以帮助电池制造等行业获得足够的金属供应,包括镍、钴和锂等。据法国环境和工业部门1月10日公布,这一计划中将包括5亿欧元的公共资金。法国政府表示,希望减少对欧盟以外镍、钴和锂供应的依赖。目前,以符合伦理和生态标准的途径为电动汽车电池采购足够的原材料,正成为汽车制造商关注的焦点。同时,法国也正向欧洲汽车制造商雷诺和Stellantis施压,要求它们在法国国内生产电池。两家公司都已采取措施,确保产出所需的某些金属的长期供应。法国政府还呼吁私营部门设立项目以获取投资基金,从而支撑金属供应链。据政府1月10日收到的报告,相关人士呼吁在法国敦刻尔克发展电池金属加工,并在法国西南部的拉克(Lacq)发展磁铁加工。该报告还呼吁加大对“战略金属”供应的投入,其中可能包括对矿山的投资。(来源:凤凰网)
3、中欧班列“回程空箱”与欧中贸易逆差有关
中欧班列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班列将沿途中国城市与欧洲23个国家的175个城市连接起来,成为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下的全球海运和空运的替代方案。香港《南华早报》网站报导,2021年前11个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3817列,运送了133.2万个货柜(集装箱),同比分别增长23%、30%。十年来,中欧班列开行累计突破4万列,合计货值超过2000亿美元,打通了73条运行线路。不过,中欧班列始终存在“回程空箱”的问题。虽然从中国出境往欧洲列车上的货柜都装满货物,但自欧洲回程入境中国的列车上,却大都是空箱。德国运输行业协会主席赫斯特(Frank Huster)表示,目前中欧班列货运车厢是稀缺的商品,而且货物的流动是单向的,从欧洲运向中国的商品远远少于从中国运往欧洲的货物。由此产生的更多成本,最终将分摊到物流运营商、贸易商和终端消费者身上。业内人士认为,之所以会出现“空箱”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欧盟与中国的贸易逆差。2021年前11个月,中国与欧盟贸易总值为4.8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0%。其中,对欧盟出口3.01万亿元,增长23.9%;自欧盟进口1.83万亿元,增长14.2%;对欧盟贸易顺差1.18万亿元,增加42.5%。(来源:南华早报)
4、2021年全球制造业PMI呈前高后低走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2月全球制造业PMI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至55.3%,表明全球制造业增速较上月有所放缓。从2021年全年走势看,全球制造业保持较快复苏趋势,但复苏动能有所放缓,整体增速呈现前高后低走势。2021年,全球制造业PMI均值为56.1%,高于2020年和2019年同期水平。2021年下半年全球制造业PMI呈现波动下行走势,下半年均值为55.8%,较上半年均值下降0.8个百分点。疫情的持续扰动、供应短缺以及通胀压力的上升是2021年制造业复苏动能趋缓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称,2022年,疫情蔓延、通胀压力和债务风险仍是困扰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因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由此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不稳定问题仍将存在,全球供应链危机并未完全缓解。但疫苗接种范围将继续扩大,各国防疫政策将更加精准,大众对疫情的适应性在增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或将较2021年有所减弱。分析认为,继续合作抗击疫情,加强疫情防控,减少其对经济的干扰仍是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根本。同时,持续加强全球贸易合作,推进多边贸易体系是保持全球稳定复苏的重要动力。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的持续推进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实施有利于缓解经济复苏面临的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推进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融合,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来源:新华网)
5、美国将在2022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
根据IHS Markit的一份新报告,美国上个月在历史上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并且有望全年保持这一地位。2021年,美国是出口国中供应量增幅最大的国家,同比增长52%(2530万吨)达到7360万吨。美国的天然气产量在去年12月超过了卡塔尔,这主要是由于自由港和萨宾帕斯的LNG出口工厂的出口量激增。亚洲和欧洲的强劲需求,推动了美国天然气的高出口量,欧洲对天然气的需求在12月底前的两个月中几乎是基准期货价格的三倍,并导致一些原本运往亚洲的天然气最终运往了欧洲。美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负责人强调了需求的飙升以及帮助所谓盟国捍卫液化天然气出口的必要性,以应对一些国会民主党人要求拜登总统禁止出口燃料商品的呼吁。与此同时,由于天气转冷,美国天然气价格周五上涨2.7%,收于3.916美元/百万英热单位。RBC Capital Markets由此表示:“令人担忧的存储水平要赶上来了”。(来源:新浪财经)
6、韩国超日本成美国牛肉最大进口国
据美国农业部和美国肉类出口协会(USMEF)1月9日公布的数据,2021年前11个月美国牛肉对韩出口达25.3175万吨,同比增长16%。预计2021年韩国将超越日本,成为美国牛肉最大进口国。其中,韩国从美国进口牛肉25.3175万吨,比日本的23.8811万吨多1.5万吨左右;韩国自美牛肉进口额为21.35737亿美元,同比增加39%,较日本的17.13662亿美元多出4亿美元。无论2021年12月的进口量如何,韩国都将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牛肉的最大进口国。2003年韩国因疯牛病风波全面停止进口美国产牛肉,但自2008年重启进口以来,自美牛肉进口量大幅增加。据美国农业部资料,2008年美产牛肉对韩出口量为5.3736万吨,2012年增至11.1992万吨,2015年达到11.6933万吨,规模仅次于日本。之后,美产牛肉对韩出口持续增加,2016年至2020年维持第二大出口市场地位,2021年有望首次超过日本。(来源: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