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费品出口
(一)欧盟地区
2023年3月,欧盟非食品类危险快速预警系统——安全门(Safety Gate,旧称:RAPEX)发布通报总数共计284例,较2月(230例)[1]有所增加。其中,针对中国(不包括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通报)输欧产品128例,占3月RAPEX通报总数45.07%,比2月(107例)[2]减少了1.45个百分点。欧盟通报中国的15个产品类别中,玩具产品被通报最多,较2月有所增加,为48例(占比37.5%);其次是珠宝首饰17例(占比13.28%)、纺织品与流行服饰15例(占比11.72%)、机械设备14例(占比10.94%)、家用电器及设备11例(占比8.59%),这五个产品类别占总通报数80.03%。其中,被通报玩具为:玩具泥、塑料玩具、玩具枪等产品,被通报原因为:化学危害、窒息/勒死危险、受伤、环境污染、割伤、听力损伤。
每一例通报涉及一种或一种以上危险类别。2023年3月,中国输欧产品被通报原因包括13种不同类型危险,最多的五个危险种类为:化学危害56例(39.2%)、受伤危险19例(13.3%)、窒息/勒死危险16例(11.2%)、割伤危险14例(9.8%)、电击危险11例(7.7%),这五类危险合计占比为81.1%。其中,化学危害的通报数3月高于2月,主要涉及硼、镉、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苯二胺(PPD)、镍、六价铬、铅、过氧化氢等有害化学成分超标,不符合欧盟REACH法规要求、欧盟玩具安全指令2009/48/EC及玩具指令协调标准EN 71-3《玩具安全第3部分:某些元素的迁移》。
对中国输欧消费品通报数量前五位国家依次是:德国29例(22.7%)、瑞典19例(14.8%)、波兰18例(14.1%)、法国10例(7.8%)和匈牙利8例(6.3%),五位国家合计占到总通报数的65.6%。其中,德国通报最多为中国产机械设备(13例),占到中国输欧机械设备总通报数的93%,需引起重视。
(二)美国
2023年3月,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共发布39例召回通报(Recall),其中产自中国的消费品共20例,占美国CPSC召回总数的51.3%,比重较2月有所降低。
3月中国输美产品被召回最多产品仍为儿童用品,为8例,占比40%,具体涉及:婴儿车、婴儿床围、儿童自行车头盔、儿童睡衣、安抚奶嘴、儿童竹碟产品。
2023年3月,CPSC召回中国产品原因包含六种危险种类,最多为存在火灾风险,有7例(占比35%),其它为存在受伤、窒息、烧伤/烫伤、电击和中毒风险。
二、农食及医疗器械产品出口
(一)欧盟地区
2023年3月,欧盟食品和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RASFF)共发布433例通报,较2月增加13.4%。其中,针对中国(不包括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通报)输欧食品和饲料产品20例,占3月RASFF通报总数4.6%。其中,中国产食品接触相关产品5例,占比25%,比2月有所减少,通报类型为:预警通报1例、拒绝入境通报1例、信息通报2例。这些食品接触相关产品具体为:平底锅、纸盘、长柄勺、钢叉等餐具,通报原因为化学物质(石膏、初级芳香胺、三聚氰胺)迁移或金属(铬)超标。
(二)美国
2023年3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共发出进口预警措施(Import Alert)46批次,其中,对中国企业(不包括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发出34批次,占当月预警总数73.9%,较2月有所增加,值得关注。
对中国企业发出的34批次进口预警措施中,采取不经检验自动扣留(DWPE)措施为32批次,采取不经检验自动扣留并增加部分监督监管(DWPE with Surveillance)措施为2批次。其中,涉及食品类最多,为11批次,占比32.4%;其次是水产品类8批次(占比23.5%)、农产品类5批次(占比14.7%)和医疗器械类5批次(占比14.7%)、药品、化妆品和烟草产品。
值得说明的是,采取DWPE的中国产医疗器械中,企业因未获得PMA或IDE批准或510(k)许可的产品最多,具体包含:冠状病毒相关的测试或防护产品(检测/分析设备、核酸试剂等)、眼/面罩、隐形眼镜、镜片、电动治疗按摩器、激光外科器械、注射器、整形外科仪器、眼压计、杀菌灯等医疗器械类产品;企业因产品不符合其声称质量水平的具体包含:超声波凝胶、血压工具、加热垫/电热毯、外科口罩、医用导管等。中国产日晒床被预警原因为存在对人皮肤/眼部危害和爆炸风险,不符合FD&C法案要求。另外,美国FDA对中国产外科手套采取DWPE with Surveillance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