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09-25    

1、美芯片巨头英特尔被欧盟罚款3.76亿欧元

当地时间2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说,由于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滥用其市场主导地位,决定对英特尔处以3.76亿欧元,约合29.22亿元人民币的罚款。
公告说,欧盟委员会当天通过了一项决定,对英特尔公司的垄断限制行为处以罚款。2002年1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英特尔向三家计算机制造商付款,要求它们停止或延迟推出搭载了竞争对手芯片的产品,并限制这些产品的销售渠道。
2009年,欧盟委员会曾因此事对英特尔处以10.6亿欧元,约合82.34亿元人民币的罚款。2022年1月,位于卢森堡的欧盟普通法院部分废除了2009年欧盟委员会的决定,并取消了对英特尔的罚款。但欧盟委员会认为,英特尔非法将竞争对手排除在市场之外的行动,构成了滥用市场主导地位。正是基于这一判决,欧盟反垄断监管机构重新启动了对此案的调查。(来源:央视财经)
2、日本和加拿大就共建EV电池供应链达成协议
将在蓄电池使用的重要矿物的勘探和加工方面对进驻加拿大的日本企业提供补助金等支援。两国合作的背景是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日本过去一直从尚未与美国签订FTA的中国及东南亚等进口重要矿物。日本车因此无法适用美国税收优惠……
日本和加拿大两国政府9月21日就共同建立纯电动汽车(EV)用蓄电池供应链达成协议。将在蓄电池使用的重要矿物的勘探和加工方面对进驻加拿大的日本企业提供补助金等支援。
如果得以实现,在美国销售的日本纯电动汽车将可以轻松成为税收优惠的对象。
正在加拿大访问的日本经济产业相西村康稔21日在渥太华与加拿大创新、科学及工业部长商鹏飞(François-Philippe Champagne)等人签订了蓄电池供应链合作备忘录。将支持日本企业在加拿大进行重要矿物的勘探、加工以及建设蓄电池生产工厂等。
加拿大政府将在日本企业获得开发许可证时的手续等方面提供便利,并在勘探矿物时帮助企业与原住民进行交涉等。加拿大在蓄电池所需要的锂、镍、石墨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矿物资源。
西村康稔在当天的记者会上表示:“加拿大具有容易接入美国市场的优势。期待日本蓄电池产业获得发展”。
企业也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此次共有8家日本企业和团体随同西村康稔访问加拿大,其中包括松下控股旗下的松下能源(Panasonic Energy)及丰田旗下的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PPES)等电池制造商和三菱商事等。
日本与加拿大深化合作的背景是存在美国《通胀削减法》(IRA)。美国对购买纯电动新车等的消费者最高免税7500美元。但日本车尚未被列入适用对象。
获得补贴的条件是从美国及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国家采购车载电池使用的4成重要矿物且5成电池部件在北美生产和组装等。如果在加拿大生产电池等,就更容易满足条件。
日本过去一直从尚未与美国签订FTA的中国及东南亚等进口重要矿物。伴随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日本企业实施多元化采购的必要性也越来越大。日本2022年还确认与跟美国签订了FTA的澳大利亚就采购重要矿物强化合作。
日本在蓄电池使用的重要矿物的采购上一直依赖中国,将从经济安全保障的角度出发,加快扩大重要矿物的采购渠道。
8月,日本能源与金属矿物资源机构(JOGMEC)与赞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及纳米比亚三国签订了共同勘探矿物的备忘录等。9月初,日本与英国两国政府还宣布将在非洲共同投资矿山开发。(来源:日经中文网)
3、德企“不退反进”,在中国增加投资
当地时间9月20日,《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尽管德国政府和布鲁塞尔方面的欧洲政界人士正敦促德国的一些最大企业,施压它们减少对中国的风险敞口,但这些企业增加了对中国的投资,可谓是“加倍下注”。
随着德国政府施加的压力不断加大,近几个月以来,在中国拥有较大规模业务的德国企业,一直在努力使自己的业务免受西方可能的制裁。同时,这些企业正寻求提高本地生产,以减少对德国进口的依赖,并与中国供应商达成协议,使其供应链更加本土化,同中国企业建立了联盟关系。
就在上周(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向欧洲议会发表年度“盟情咨文”时,宣布欧盟委员会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anti-subsidy investigation),声称以此保护自身免受受益于国家补贴的中国电动车生产商的影响。
文章称,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之一,也是德国汽车制造商强劲的竞争对手,尤其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尽管如此,德国的汽车制造商还是对欧盟发起这项调查提出了批评,它们担心这可能使其遭到来自中方的反制。
“然而,在西方孤立中国的情况下,德国企业会遭受巨大损失,然而它们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加倍投入,试图隔离自己在中国的工厂,以便无论全球政治气候如何,都能继续大量生产产品。”
文章指出,德国大型化工企业巴斯夫公司计划到2030年在华投资高达100亿欧元,该公司近期在中国湛江的一家工厂刚刚破土动工,预计将于2025年投产。巴斯夫表示,该工厂是其位于中国南京的一体化生产基地的一部分,此次扩建确保了巴斯夫能够生产其在中国市场持续增长所需的产品。
西门子首席执行官博乐仁今年早些时候表示,作为今年20亿欧元全球投资的一部分,西门子将在中国投资约1.4亿欧元。他誓言要捍卫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并继续在中国投资。
在汽车领域,大众汽车今年7月表示将向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投资7亿美元,共同开发和生产电动汽车。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表示,这样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月早些时候,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奥博穆在慕尼黑车展期间对记者说,公司将加大在中国的投资,特别是因为大众汽车需要中国的技术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而在今年早些时候,德国汽车制造商宝马宣布,其下一代电动汽车将于2026年开始在中国为中国客户生产,而不是从德国出口至中国。同时,宝马还扩建了宝马沈阳研发中心,以加强本地设计和开发。
一定程度上受这些战略的影响,德国在华投资在多年下滑后有所上升。研究机构荣鼎集团的数据显示,2022年,德国在欧盟和英国对华直接投资中所占的份额从上年的46%上升至52%。德国央行援引的最新数据称,德企在华子公司实现了3820亿欧元的销售额和230亿欧元的利润,在华业务占德国工业企业全球销售额的22%,占其利润的15%。
“德国汽车制造商认为,无论是从收入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向电动汽车技术转型的角度来看,中国市场都事关生死存亡。”荣鼎分析师诺亚·巴尔金这样表示。而一位资深行业人士则表示,一些欧洲高管认为,美国在如何与中国打交道的问题上显得很“双标”。(来源:观察者网)
4、美国电动车厂Lucid获准在沙特建设首家海外基地 将占当地一半产能
综合多家外媒报道,沙特经济城市和特区管理局(ECZA)向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Lucid颁发许可证,允许其在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KAEC)建设并运营制造厂。此举是沙特实现经济多元化和国家交通格局变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Lucid是一家拥有着成熟技术的美国豪华纯电动汽车制造品牌,其控股股东为沙特主权财富基金——公共投资基金(PIF)青睐,所以,Lucid在沙特投资设厂,也就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早在2018年,PIF就以10亿美元注资Lucid,成为其最大股东。去年12月,PIF又投入9.15亿美元购买Lucid的股票。再加上今年6月追加投资的18亿美元,PIF对Lucid的累计投资超过37亿美元,目前持股超过60%。
在PIF的支持下,Lucid公司积极拓展海外版图。此前据媒体报道,Lucid已经签署协议,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建立第一家工厂,到2025年将在沙特每年生产15万辆电动汽车。
Lucid的沙特工厂占地面积超过135万平方米,约占KAEC经济特区汽车中心总面积的31%,该汽车中心是专门为汽车行业划定的区域。
近年来,沙特电动汽车生产和供应链广受关注。据当地媒体报道,沙特政府已明确到2030年,电动汽车将占首都利雅得汽车总数的30%;并实现每年生产30万辆汽车的目标。
基于此,沙特正在加速引进汽车制造商前往本土建厂,建造电动汽车成为沙特王国实现经济多元化和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而单Lucid一家的产能,就占到沙特2030年目标的一半。
KAEC正在为即将到来的Lucid公司员工准备住宅基础设施,包括学校、休闲和娱乐设施。除此以外,KAEC还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成为大量专注环境保护企业的首选目的地。
Lucid副总裁兼中东地区总经理Faisal Sultan表示,作为沙特王国有史以来第一家电动汽车制造厂和Lucid的第一家国际工厂,该工厂将使沙特能够改变游戏规则,推动本土电动汽车制造行业的发展。
KAEC主要开发商Emaar首席执行官Cyril Piaia表示,其相信Lucid将帮助该地区实现汽车之都的目标,同时也将对当地经济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技术进步,并为KAEC吸引新的投资。(来源:财联社)


信息来源: 上海公平贸易

维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上海公平贸易服务网所有,国内外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摘编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信息来源:上海公平贸易服务网”。违反上述规定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侵权责任的权利。

2.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上海公平贸易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若侵犯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3. 视、音频资料仅用于经贸法律知识科普,不作为具体指导意见。视、音频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需转载使用,须取得本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