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10-23    

1、美欧钢铁贸易协议难产 欧盟高官称美国不愿让步 致使僵局难解

当地时间周五(10月20日),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表示,美国拒绝明确表明何时取消对欧盟的惩罚性贸易措施,是双方本周未能就钢铁贸易达成协议的关键原因。
美国和欧盟的这场贸易争端始于2018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于当年3月签署法令,对来自包括欧盟在内的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钢铁征收25%的关税,对铝征收10%的关税,理由是这些产品威胁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美国政府的法律依据是《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即所谓的“232条款关税”。
在多次协商未果后,欧盟上诉至世贸组织(WTO),并于当年6月出台了的反制措施,针对的美国出口商品总价值高达64亿欧元。
拜登政府上台后,美欧关系开始缓和,双方官员就此进行了多轮交涉,不过目前仍未达成最终协议。
东布罗夫斯基斯周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主要的障碍是美国方面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以及如何取消232条款关税配额。不幸的是,我们没有看到美国方面做出强有力的承诺和参与其中,来确保取消这些关税。”
东布罗夫斯称,目前的协议对双方来说并不等同,因为欧盟已经取消了对美国的所有关税,而美国仍然对欧盟的钢铁征收高额关税。
他说:“我们正处于一种不对称的局面,我们的目标是解决这种不对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坚持要(美国)明确何时以及如何取消这些关税配额。双方都愿意就这些问题继续密切合作,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来源:财联社)
2、韩政府检查中国石墨管制对韩影响
中国政府宣布12月1日起对用于制造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的石墨进行出口管制后,韩国政府20日开会检查石墨供需情况,与主要电池厂商讨论应对方案。
据产业部数据,韩国去年进口用于电池负极材料的人造、天然石墨,总价2.41亿美元,其中93.7%自华进口。电池行业担心许可审批程序耗时导致进口石墨所需时间变长,并计划提前充实库存,以免供应不畅。
预计,韩国唯一一家使用石墨生产电池负极材料的POSCO FUTURE M公司将首当其冲。该公司从中国进口球化石墨,在世宗工厂将其加工成负极材料后向LG新能源等国内外客户供货,因无法马上找到替代货源,中国的管制措施可能导致球化石墨供应吃紧。直接从中国企业进口成品负极材料的韩国电池厂商也有可能受到影响。
鉴于全球都在加紧降低关键矿产的对华依存度,长远来看,韩国石墨进口的对华依存度也将大大降低。产业部计划通过与中国商务部的对话渠道,争取将韩企所受影响降至最低。(来源:韩联社
3、俄气公司:与中国石油达成协议,年底前增加对华天然气供应量
据俄新社报道,当地时间10月19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表示,该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东线天然气购销协议附加协议》,以便在2023年底前向中国增加俄罗斯天然气供应量。
19日,俄气公司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消息称,俄气公司总裁阿列克谢·米勒和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在北京举行了工作会议。双方讨论了双边战略合作的广泛问题,特别是对俄罗斯通过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向中国提供可靠天然气表示高度赞赏。
俄气公司还称,在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东线天然气购销协议附加协议》,以便在2023年底前向中国增加俄罗斯天然气供应量。
据该公司介绍,“远东”路线项目被重点关注。目前,天然气管道正在设计中,项目达产后,俄罗斯对华管道天然气供气量将增加100亿立方米,每年总计达到480亿立方米。(来源:观察者网)

4、印度在全球EV招商潮中的存在感提升

印度已经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包括商用车在内的新车销量在2022年度创出485万辆的记录,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三。铃木开始在印度生产纯电动汽车(EV),也是着眼于未来的增长。随着各国的纯电动汽车产业招商竞争日趋激烈,印度的存在感也在不断提高。
印度一直在推进制造业振兴政策“Made in India”。为吸引外资改善了商业环境,为了扩大汽车和电子产品等的生产,还将推出被称为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的补贴制度。
在中美对立的背景下,印度目前正在成为新供应链的承接地点。7月出席半导体产业振兴活动的印度总理莫迪表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是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呼吁各国企业对印度投资。
印度与非洲等地在地理上也很接近。铃木的印度子公司玛鲁蒂铃木的社长竹内寿志表示,选择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生产纯电动汽车是因为“离港口很近,有利于出口”。
日本的纯电动汽车市场规模较小,2023年4~9月纯电动汽车占日本乘用车销量的比例仅为2.3%。新车年销量大幅跌破500万辆,肥沃的日本国内市场已经不复存在。地缘政治风险也在不断上升。为了今后生存下去,车企出口基地的多样性成为关键之一。(来源:日经中文网)


信息来源: 上海公平贸易

维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上海公平贸易服务网所有,国内外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摘编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信息来源:上海公平贸易服务网”。违反上述规定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侵权责任的权利。

2.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上海公平贸易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若侵犯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3. 视、音频资料仅用于经贸法律知识科普,不作为具体指导意见。视、音频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需转载使用,须取得本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