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国供应链体系的良好契机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移动终端设备制造企业,苹果公司在中国组装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96%。可是,苹果公司已经宣布到2025年,将会把25%产品组装业务转移到印度。新闻媒体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将失去苹果公司这个最大的订单客户。
不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苹果产品90%的零部件仍然来自于中国。虽然苹果公司的组装工厂转移到印度,但是,他们不得不继续在中国采购零部件。这意味着中国相当多的中小企业仍然是美国苹果公司的合作伙伴。
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制造国家名不虚传,离开中国的零部件,许多知名企业制造产品成本会大幅度地提高。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完善中国供应链体系刻不容缓。
只有当上游来水减少的时候,人们才会发现在供应链体系中所面临的困境。第一,中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但是,中国缺乏足够的龙头企业。苹果公司依靠自己庞大的销售量,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一个国家的供应链体系,甚至破坏一个国家的工业加工体系。只有做大做强中国企业,培育类似于苹果公司那样的龙头企业,中国产品供应链体系才能坚不可摧。反过来,如果指望上游企业提供订单,一旦上游企业改变自己的投资方向,中国许多企业都将陷入绝境。所以,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努力打造中国自己的龙头企业至关重要。
第二,当上游来水减少的时候,河床就会裸露出来,疏通河道,对于正常航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苹果公司转移自己的组装工厂可以看出,中国当前不仅缺少龙头企业,同时也缺少供应链的意识。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实施惩罚性措施,导致日本半导体产品出口严重下降。日本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从主要产品零部件的配套原材料科技攻关开始,培育自己的中小企业,争取从光刻胶等一系列半导体产品零部件加工制造原材料着手,掌握尖端科技,争取在关键时刻,给竞争对手以致命的打击。最典型的例子是,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需要从日本进口大量的原材料。日本政府通过限制出口,使得韩国三星公司等一大批半导体制造企业陷入困境。韩国政府不得不通过外交渠道甚至请求美国说服日本政府继续向韩国供应原材料。日本政府这种依靠科技创新掌握关键技术和材料的做法充分说明,在供应链体系中,只要保持比较优势,关键时刻就一定能处于主动地位。
正是由于日本在半导体零部件原材料加工制造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产权,拥有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因此,当美国通过法律,试图重建国际市场半导体供应链的时候,日本政府的作用显现出来。美国政府一方面拉拢日本政府,强化半导体原材料的供应链;另一方面说服韩国主动向日本屈服,以便换取日本继续向韩国出口半导体零部件原材料。
中国国内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为美国苹果公司以及其他移动终端设备制造企业生产零部件或者主要零部件的原材料。但是,由于这些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对那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小企业视而不见。许多地方政府根本没有意识到,一些中小企业虽然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是,他们掌握生产零部件原材料的核心技术,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产权不断地降低成本,为苹果公司等一些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性的产品。中国如果失去了这些中小企业,就意味着主动破坏供应链体系。这对于中国工业化发展极为不利。
美国已经在“印度洋太平洋经济框架”中把完善供应链体系作为主要内容,要求日本、韩国、印度等一些国家重建供应链体系。美国之所以这样做,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虽然可以要求美国苹果公司在印度设立组装工厂,但是,他们无法在短期内替代来自中国的零配件。为了彻底切断中国制造的供应链,必须在印度设立苹果公司产品主要零部件制造工厂。这对美国苹果公司来说,短期内是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不过,印度总理雄心勃勃,一方面对中国移动终端设备制造企业实施处罚措施,对进口中国零部件征收高额关税,另一方面鼓励投资者在印度设立工厂,争取早日使印度成为取代中国的制造业大国。
中国应当居安思危,一方面充分意识到供应链体系完善的重要性,切实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千方百计地鼓励中小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掌握独门绝技。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供应链体系在美国的冲击下不会七零八落。
第三,供应链体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国际竞争中,供应链体系随时都可能会发生变化。只有不断增强比较优势,才能在供应链体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我国供应链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本居高不下,不断上涨的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导致我国许多中小企业步履维艰。降低成本是确保中国供应链体系不断完善的最有效途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大学生,这对中国科技创新十分有利。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统计部门在统计失业率过程中,似乎忽视了大学生的价值。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参加劳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新的技术知识,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要求,因此,不能把在校大学生视为失业人员。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国家一方面必须改变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机制,建立更多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另一方面应当开办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鼓励大学毕业生直接进入国家设立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接受岗位培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激烈竞争的数字经济时代迅速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个世纪为了解决职工培训问题,许多企业开办职工夜校,国家设立函授大学开展成人教育。但是,这些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制度措施,正逐步地消失。国家应当设立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办职业技术院校,凡是设立技术夜校或者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企业,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毕业生变成真正的就业人员。
其次,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培养更多中小企业。我国对一些小而精的中小企业实施扶持政策,鼓励这些企业利用自己的知识产权,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这是一种非常正确的政策导向。中国在制定产业政策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到战略发展方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投身数字产业和太空产业,为中国未来经济转型奠定基础,同时又要扶持中小企业,鼓励他们在科技创新基础之上,不断精耕细作,为国际供应链重构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中国可以按照对等的原则,对一些龙头企业实施制裁措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的工业体系,不会因为西方一些国家龙头企业转移自己的组装工厂而受到影响。中国当前采取的策略是,在稀有金属提炼加工过程中实行严格的出口管制,确保中国在稀有金属原材料供应方面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未来可以在提高技术含量基础之上,对一些重要产品零部件的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警告一些龙头企业不要借助于自己的市场规模优势,扰乱正常供应链体系,破坏中国工业化进程。
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的供应链体系直接冲击中国经济。但是,危险中蕴含着大量的机遇。中国企业可以在美国苹果公司调整产业布局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可以在印度政府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措施中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依靠科技创新,形成更加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并不惧怕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关键就在于中国自己必须充分意识到,供应链本身就是竞争力。如果自缚手脚,为了追求所谓全球跨国公司,而破坏中小企业市场生存环境,那么,中国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国际竞争中必然会彻底失败。
各级政府务必要深刻地意识到,供应链体系完善必须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积累知识产权,在纷繁复杂国际竞争中,牢牢地把握主动权。如果盲目的“抓大放小”,为了吸引外国投资者,而将中国许多中小企业排挤出去,那么,最终必然会是鸡飞蛋打,赔了夫人又折兵。在完善中国供应链体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生存环境,一方面为他们失去订单寻找出路,另一方面,通过降低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更新改造步伐早日走出困境。中国已经进入重新估价的时代,只有不断地降低能源原材料的价格,千方百计地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中国在这场全球供应链体系重建过程中才能赢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