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媒:印度要开采阿根廷锂矿,将投资2400万美元
“着眼于中国,印度签订首份海外锂矿开采协议,涉及阿根廷5个矿区。”据《印度时报》15日报道,印度国有矿业企业KABIL宣布与阿根廷国有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勘探开采位于阿根廷卡塔玛卡省的5个盐湖卤水型锂矿。根据协议,印方将总计投资2400万美元。据印度《经济时报》介绍,印度正大力推动新能源交通、电子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对锂的需求很高。但目前印度大多数锂进口是以成品锂电池形式,且绝大多数锂电池进口自中国。印媒提到,印度与阿根廷这份协议是在印度加入美国主导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的背景下达成的,旨在加强关键矿产供应链,以减少对中国产品的依赖。据法新社报道,目前印度锂进口总额不断提升,2022—2023财年进口总额达3300万美元,超过2/3是从中国进口的。《印度时报》认为,印度签署海外锂矿开采协议是其开始在海外寻求关键矿产,以削弱中国对能源转型关键元素把控的一种举措。为提高印度锂电池供应链多元化程度,印度政府近年推出多项产业政策,大力支持在印度本土投资建设锂电池生产工厂。印度政府还加大力度在国内探明锂矿储量,探索开发自有资源。2023年2月,印度在与巴基斯坦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探明一处大型锂矿,总储量据称高达590万吨。同时,印度成立国有矿业企业KABIL,积极寻求采购海外稀有金属矿业资产。尤其在2023年全球锂价大幅下跌后,印度国内锂矿资源开发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KABIL加速与澳大利亚、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等国矿业企业密切接触。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报道,阿根廷拥有全球已探明锂矿储量的21%,远高于同为南美国家智利的11%,且大多数是开采成本较低的盐湖卤水型锂矿。但目前,智利每年锂矿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6%,而阿根廷仅占6%。有分析认为,随着阿根廷大选结束,未来经济如有希望趋稳,或将成为新晋最大的锂矿资源产地。对于西方国家推动在关键矿产领域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中国外交部曾回应称,中方一贯认为,关键矿产资源国都应该为保障相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挥积极作用,共同承担全球相关矿产供应的责任,确保相关经贸合作正常开展。同时,不应将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冲击现有世界经济体系。中方将继续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来源:环球时报)
2、红海局势持续冲击全球市场:油价波动、全球供应链受阻,高通胀卷土重来?
上周,胡塞武装对过往船只发动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导弹和无人机袭击,联合国安理会10日通过决议要求胡塞武装停止对商船的袭击。随后,12日凌晨,美国和英国首次对胡塞武装控制城市展开空袭,危机进一步扩散。油价随之走高,美债和美股市场出现波动。红海局势升级引发市场担忧。市场首先关注红海局势升级对油价的影响。在分析人士看来,此次局势升级不一定会像俄乌冲突时导致油价骤然飙升,但确实会短期推升油价,并加剧油价波动性。基础设施资本管理公司(Infrastructure Capital Management)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哈特菲尔德(Jay Hatfield)认为,如果红海局势持续升级,未来几周油价仍有可能上涨,但最终,“美国原油供应的增加、灵活的石油市场和有利的天气条件将防止俄乌冲突后的油价飙升重演”。他称,原油市场的灵活性意味着许多供应商能够转移原油销售,避开受影响的地区。因此,与两年前不同的是,主要产油国的原油生产尚未受到巴以冲突或红海局势的强烈影响。无论价格如何变化,分析师都预计,原油市场的波动性将会加剧。以12日为例,英空袭后,美油、布油日内一度涨超4%,美油升至75.25美元/桶,布油升破80美元大关,但随后双双下跌,夜盘继续走低,单日波动超过4%。金融分析公司Hargreaves Lansdown的分析师椰兹(Sophie Lund Yates)称:“美英对胡塞武装的空袭增加了(贸易商)的焦虑。虽然油价上周结束时几乎没有变化,但波动加剧风险显著增加。”12日后,至少有四家主要原油贸易商选择绕开了红海运油。目前红海局势升温已持续了一个多月。公开数据显示,红海每年占据了全球航运量的15%和全球集装箱运输量的30%。因此,除了油价,分析师同样关注红海局势升级对全球贸易、航运和供应链的影响。首先,航运运费正快速上涨。Drewery的世界集装箱指数追踪了11条主要贸易路线的集装箱运费。目前,该指数已从巴以冲突前的每40英尺集装箱1390美元飙升至上周的3090美元,涨幅达121%。由于船只受袭,马士基(Maersk)和赫伯罗特(Hapag-Lloyd)等航运巨头最近已将船只从红海(经苏伊士运河从亚洲到欧洲的最短路线)改道,并不得不因此大幅提高向客户收取的运费。德国物流巨头敦豪集团(DHL)也已建议客户调整库存管理。其次,全球供应链受到影响,全球商品的运输时间更长。零售商们已开始向他们的顾客警示潜在风险。比如,瑞典家具巨头宜家在去年12月底就表示,由于红海局势,消费者应该预计宜家的商品供应出现“延迟”,甚至出现“一些供应限制”。此外,也有车企巨头被迫停止在德国柏林工厂的生产,因为“相当长的运输时间”正在“造成供应链缺口”。再者,由于苏伊士运河囊括了全球约12%的贸易,数周的中断已经对全球贸易造成了伤害。德国经济研究所IfW Kiel表示,2023年11月~12月,由于红海局势导致的红海地区货物运输量暴跌,使得全球贸易下降了1.3%。市场还密切关注局势升级对通胀预期和美联储降息前景的影响。理论上,由于不断上升的油价可能会推高天然气和其他原油相关产品的价格,因此油价大幅波动可能会影响美国的通胀预期。美国的通胀在过去一年有所降温,但上周四公布的去年12月CPI增长了3.4%,高于预期。而此前,美联储12月点阵图显示,在通胀消退的情况下,2024年将降息3次。对于局势如何影响美联储降息前景,布伟杰告诉第一财经:“红海事件会是一个影响因素,但任何预测都是概率。比如,美联储暗示降息3次,但市场就是预期5次。同样,我们无法确定红海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者其他地缘政治冲突会如何发展。”基于此,他认为:“投资者应该做的还是专注资产配置,哪里有机会,哪里有好的估值,就去配置。”(来源:第一财经)3、严格限制AI风险!澳大利亚考虑设置强制性“护栏”澳大利亚将考虑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入强制性“护栏”,试图在这项新技术带来的生产力效益与传播虚假信息等潜在风险之间做些平衡。当地时间周三,澳大利亚工业和科学部部长艾德·胡锡克(Ed Husic)宣布,计划成立一个专家小组,以权衡限制人工智能的使用和研究的选择。该部门正在考虑的其他限制规定包括:设立低风险应用程序的自愿安全标准,要求人工智能创建内容加上水印等。胡锡克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到人工智能技术时表示:“我们确实需要有那些强制性的护栏,告诉你这些是你不能越过的红线。”他还提到,政府“清楚地听到,澳大利亚人希望有更强的护栏来管理高风险的人工智能。”澳大利亚政府于2023年6月开始对人工智能的“安全和负责任”使用进行审查,并在收到500多份相关方的意见书后决定延长回应期。澳政府表示,在政府咨询期间标记的AI风险中,存在诸如不准确、带有偏见和缺乏透明度等问题。从审查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对人工智能发展自愿做出限制是不够的。胡锡克表示,将“立即”开始制定人工智能法规。在全球范围内,AI技术既被视为提高生产力的驱动因素,也被各国政府视为潜在风险因素,包括可能助长虚假信息的传播。在澳大利亚,预计到2030年,采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每年将为经济产出增加多达6000亿澳元(约合3970亿美元)。澳大利亚政府表示,他们的目标是限制人工智能高风险应用的危险,同时允许低风险的人工智能应用“蓬勃发展”。虽然政府没有详细说明高风险可能包括什么,但胡锡克在接受采访时将其定义为“任何影响人们生命安全,或某些人未来工作或法律前景的因素”。在国际人工智能安全峰会之后,澳大利亚是去年11月在英国签署布莱切利宣言的27个国家之一,该宣言致力于在人工智能测试方面进行全球合作。这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特别是欧盟、美国、中国和英国等)为迅速制定人工智能法规而采取的日益增长的行动的一部分。但这些措施只是开始,从今年开始,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各国面临更多的监管考验。(来源:财联社)
4、2023年全球三分之二新船由中国建造 份额超日韩总和
2023年1-12月,全国造船完工量423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8%;新接订单量71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6.4%;截至12月底,手持订单量1393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2.0%。1-12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0.2%、66.6%和55.0%,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7.6%、60.2%和47.6%,前述各项指标国际市场份额均保持世界第一。2023年,我国分别有5、7、6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全国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58.4%,新接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60.7%,手持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59.2%,继续保持较高水平。2023年,中国造船业承接全球2/3新订单,绿色船舶订单占比近6成。工信部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接订单量71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6.4%,占全球新接订单总量的66.6%。若以可衡量船舶附加值的修订总吨计算,占全球份额也超过60%。2023年,中国与日本、韩国争夺市场份额上更进一步。航运咨询机构克拉克森数据显示,2023年,以修正总吨计算,韩国承接全球24%新船订单,日本仅承接11%。仅江苏泰州一地的造船接单量,就超过了日本全国。相比2022年,中国份额扩大了超过9%,韩国份额萎缩8%以上,日本缩减接近1%。(来源:财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