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半导体产业集群计划遭疑
“看到尹锡悦关于打造半导体产业集群的发言,韩国专家们都笑了。”韩国“Oh my News”网站17日报道称,不少韩国媒体此前报道了韩国总统尹锡悦“投资622万亿韩元(约合3.4万亿元人民币)建设世界最大半导体集群”的消息,但这一金额是半导体私营企业未来23年的投资计划总额,总统只不过是对外宣布了而已。据韩国KBS电视台15日报道,尹锡悦当天在参加民生研讨会时透露,政府正在打造贯通京畿道南部地区的全球最大规模半导体超级集群,预计总投资规模达622万亿韩元。该计划的重点是在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私营企业的主导下,到2047年为止建造总计16个半导体生产设施基地。尹锡悦称,该计划将在未来5年直接或间接产生95万个就业岗位,未来20年至少可产生300万个优质工作岗位。预计到2030年,该产业集群能成为全球最大规模半导体生产基地之一。具体来看,政府计划将供应链自给率从目前的30%提高到2030年的50%,推动销售额达1万亿韩元的企业从目前的4家增至10家。韩国“Oh my News”网站称,实际上,无论是三星半导体工厂还是SK海力士工厂,其投资计划都是2019年文在寅政府期间对外宣布的。值得关注的是,尹锡悦以建造半导体集群为借口,还宣布要继续建设核电站,以提供电力。但无论是液化天然气发电还是核电发电,这都不属于可再生能源。鉴于苹果声称到2030年实现整条价值链碳中和,那么使用不可再生能源生产的韩国芯片,届时很有可能会被苹果公司抛弃。苹果的零排放政策意味着从供应链到用户,均要实现碳中和,而尹锡悦似乎并不了解未来世界的运转方式。报道中提到,关于为什么要建设半导体集群,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以日本、美国和德国等为例称,半导体产业战争正在以国家之间的产业集群的形式展开,因此韩国也必须采取集群形式发展。但实际上,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在尽可能分散其半导体工厂布局。以美国英特尔公司为例,目前在爱尔兰和以色列拥有独立的半导体工厂,并且正在德国寻求建立新的生产工厂,其包装工厂则分布在中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地。韩国是唯一一个迫使所有半导体相关企业集中在首都圈附近的国家。报道称,创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集群听起来不错,但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方法,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军事冲突或瓦斯爆炸等大规模事故,整个半导体生态都可能崩溃。不少专家对韩国政府关于世界最大半导体集群的说法动机产生怀疑。据报道,尹锡悦自今年年初以来一直表现出对半导体的热情,甚至重复和夸大已经宣布的投资计划。此外,韩国如此大规模投资半导体,未来销路也是问题。目前,韩国是全球最大的存储半导体生产国,也是全球第五大半导体出口国,而中国占全球半导体进口总量的54%。如果尹锡悦对中国怀有敌意并继续挑衅,这可能导致中国关闭韩国半导体的销售大门。(来源:环球时报)2、电动汽车需求放缓 特斯拉在欧洲大幅下调Model Y售价面对不确定的电动汽车需求,特斯拉在欧洲各地大幅下调了Model Y售价。一周前,该车企在中国也实施了降价举措。特斯拉官网数据显示,其在德国和法国等市场进行了降价。在德国,特斯拉将其Model Y长续航版和Model Y高性能版的价格分别下调了5000欧元,至49990欧元和55990欧元,较之前的售价分别便宜了9%和8.1%。Model Y后轮驱动车型的售价也降低了4.2%。在法国,特斯拉将Model Y售价下调了6.7%;在丹麦,价格降幅高达10.8%。在荷兰,特斯拉将Model Y售价下调了7.7%;在挪威,将价格下调了5.6%至7.1%。虽然特斯拉没有给出降价原因,但由于国家补贴的减少以及高昂的借贷成本促使买家重新考虑购买大件,电动汽车需求总体上一直在放缓。根据德国联邦汽车管理局(KBA)的数据,2023年,德国共有524219辆新电动汽车上路,较2022年增加11.4%,销量增速有所放缓。而特斯拉在德国的新车注册量下降了9%,至63685辆,市场份额降至12.1%这使得特斯拉失去了德国最大电动汽车销售商的桂冠,大众汽车取而代之,后者占据了13.5%的市场份额。过去一年,电动汽车市场竞争不断升温,特斯拉面临众多其他汽车制造商的挑战。2023年,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取代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来源:财联社)德国物流巨头DHL首席执行官Tobias Meyer周三警告称,胡塞武装在红海的袭击对全球贸易造成的持续干扰,可能会在未来几周内导致亚洲的集装箱面临短缺。Meyer在达沃斯论坛的一场小组讨论会中表示,这种短缺可能会发生,因为可能没有足够数量的集装箱运回亚洲。他表示,我们必须对此保持关注。不过他也提到,目前的中断情况还无法与三四年前新冠大流行时的供应链困境相提并论。在DHL官网上周发布的有关红海局势的最新消息中,该公司警告称,“在可预见的未来,重要贸易航线的航运成本正在增加,因为所有主要航运公司都已暂停红海航线的服务,并将其船只驶往非洲好望角附近,这将增加大约两周的航运时间。”DHL在其网站上警告称,“设备问题已经开始显现,预计还会恶化。这是由于船只未能按时返回亚洲,导致未来货运可用设备的短缺。”目前,红海危机仍在持续发酵,胡塞武装袭击集装箱船导致红海和苏伊士运河通行受限及船舶绕航,其直接影响是集装箱短缺和船舶运力减少。而在以往,当出现集装箱空箱短缺的情况时,亚洲港口往往便是“重灾区”。航运咨询机构Vespucci Maritime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春节之前,抵达亚洲港口的集装箱箱量预计将比以往减少78万TEU(20英尺集装箱的国际单位)。据业内人士表示,眼下在一些集装箱短缺的地方,承运商已开始向VIP客户和现货出金高的客户倾斜。而随着绕行后空箱回流效率变低,叠加农历新年前的出货高峰,1月中下旬空箱、运力、舱位等短缺危机可能会日益凸显。一德期货宏观经济分析师车美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上周欧洲航线舱位延续紧张状态,船舶平均舱位利用率接近100%。此外,集中绕航增加港口拥堵情况,延期到港叠加国内春节前集中出货旺季,在途集装箱增多,空箱回流变慢。”面对空箱短缺危机的到来,一些船运公司和货代目前也已开始行动。根据多个航运平台的数据显示,不少船运公司近期已纷纷调整并缩短用箱周期,一些班轮企业也正加快回流空箱的速度,避免亚洲始发港的空箱短缺。(来源:财联社)
4、坚持不结盟立场,发挥“润滑剂”作用,“爱尔兰希望成中企进入欧盟门户”
据《爱尔兰时报》17日报道,当地时间17日上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都柏林总统府会见爱尔兰总统希金斯。今年是中爱建交45周年。当前中爱互惠战略伙伴关系平稳发展,各层级往来互动频繁,经贸投资、绿色发展、文化教育等领域合作持续深化。美联社17日报道称,近年来,爱尔兰和中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显著增长,中国现在是爱尔兰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五大出口市场。爱尔兰位于欧洲西部的爱尔兰岛中南部,西濒大西洋,东北与英国的北爱尔兰接壤,东隔爱尔兰海同英国相望。爱尔兰是小型经济体,经济总量4283亿欧元,国土面积7.03万平方公里,人口512.3万(截至2022年4月3日)。自2012年,中爱建立互惠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已经成为爱尔兰除欧盟、英国、美国以外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数据显示,2022年,双方货物贸易额为266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其中,中国对爱尔兰出口129亿美元,同比增长55.3%;中国自爱尔兰进口137亿美元,同比增长3.7%。据美联社报道,专注于促进与亚洲国家商业联系的爱尔兰组织“亚洲事务”表示,此次访问,中爱双方可能探讨的议题之一是“爱尔兰牛肉恢复对华出口”。爱尔兰牛肉于2018年首次获准进入中国,2019年的贸易额为4000万欧元。中国政府在2020年发现一例非典型疯牛病后实施禁令。在2023年1月份中国解除对爱尔兰牛肉进口的禁令后,贸易已经恢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金融学教授赵永升17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体而言,近年来中爱两国经贸关系一直保持着基本平衡的、“小额大幅”式的良好上升势头。从产业的价值链来看,可以看到最近几十年,中爱贸易的产业价值链在快速上升,从一开始的中、低端产品为主,成长到如今的中、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中国市场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为爱尔兰的乳制品和营养品相关公司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爱尔兰投资发展局中国区负责人张哲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外,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让爱尔兰生物制药供应链的企业找到了许多合作伙伴和机会。 爱尔兰投资发展局认为,除了上述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外,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行业也具有巨大潜力。爱尔兰政府计划到2030年将碳排放量在2018年水平上减少一半,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爱尔兰在风能、储能和制氢等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潜力巨大。赵永升表示,中爱两国未来可以重点合作的领域首先可以聚焦在传统型“旧经济”中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和产品上。从历史经贸数据可见,中爱经贸合作已呈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趋势,未来仍需继续保持该价值链提升的趋势。其次,赵永升认为可以关注未来型“新经济”的四大领域:数字、绿色、金融和规制。他说:“爱尔兰这些年由传统型‘旧经济’向未来型‘新经济’的转型努力颇为成功,爱尔兰的国民经济构架,我认为已经进入‘新经济’的构架类别之中。”尽管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但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的速度并未减缓,且海外投资质量明显提高。爱尔兰吸引中国投资的项目从金融服务逐渐扩展到高科技产业和生命科学领域。同时,中国的经济复苏和扩大开放措施为爱尔兰企业带来了许多机遇。从投资的方向来看,赵永升认为,一开始资本主要是从爱尔兰往中国的方向流动,后来随着中国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由开始主要的“爱—中单向”变为中期的“双向”,再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去到爱尔兰市场。“爱尔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户。”张哲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地理位置来看,爱尔兰位于欧美大陆之间,对于有意在欧美发展的企业来说,是一个理想的位置。此外,爱尔兰一直以来都坚持不结盟的立场。从海外营商的角度来看,爱尔兰创造了一个非常良好且稳定的营商环境。张哲伟还说,尽管欧盟市场是一个一体化的市场,但各国对法规的理解、支持和服务的提供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爱尔兰希望成为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户,发挥“润滑剂作用”。“我们期待能够促进双方经贸往来的开放和便利,也希望能够加强双方在行业监管方面的交流,加强监管合作和互认,进一步推动双方经贸合作的发展。”(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