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率波动高出10年平均水平逾50%,美国企业如何应对?
美国企业为应对飙升的利率波动,利用债券对冲工具,降低利率风险,在债券发行前提前锁定部分借贷成本的需求大幅增加。过去数月,伴随各种市场消息和美联储政策前景的变化,美国国债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走势。10年期美债收益率持续大幅波动,在去年10月升至5%以上,又在去年12月跌至近3.75%,上周略微回升至为3.94%。衡量利率互换波动性的ICE BofA MOVE指数本月比10年平均水平高出50%以上。市场人士预计,随着美联储至少在2024年降息约0.75个百分点,且强劲的就业、粘性的通胀以及全球大选年带来的不确定前景,未来美国利率还将出现更多的波动。“对于债券市场,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困惑和危险的时刻。”长尾阿尔法有限责任公司(LongTail Alpha LLC)创始人、品浩(PIMCO)前高管巴汉萨利(Viner Bhansali)本月稍早警示称。他预计,未来几个月,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仍将继续在3.65%~5%区间来回波动。与此同时,美国投资级企业债今年开局强劲。根据媒体汇编的数据,截至1月12日,美国企业已发行了约1000亿美元的新债。市场预计整个1月的发债额将达到1600亿美元,超过去年1月的1440亿美元,录得2017年以来最多1月发行规模。在此背景下,华尔街六家主要债券承销商——美国银行、摩根大通、高盛、汇丰、瑞穗金融集团和三菱日联银行都发现,美国企业为了应对飙升的利率波动,利用债券对冲工具,降低利率风险,在债券发行前提前锁定部分借贷成本的需求大幅增加。业内人士表示,这表明美国企业希望在未来融资成本不确定的情况下,保护自己免受突然的利率冲击,尤其是在已经持有的债券即将到期或短期有并购计划的情况下。美国银行全球利率和货币解决方案联席主管严(Amy Yan)表示:“随着利率水平近期伴随美联储降息预期大幅走低,在2024年及以后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财务主管们正在利用工具锁定目前这一较低的发债成本。”事实上,这种发债前对冲、套期保值的工具并非一种新的工具,美国企业过去几十年来一直使用该工具锁定和对冲部分融资成本,但它们最近越来越受欢迎。该工具可以有多种形式。其中一个是T-lock,即企业与债券承销行达成一项综合协议,允许发行人基本上锁定基准美国国债利率。一些企业还运用所谓的领式对冲期权策略(Collar strategy)对冲债券基础价格的波动,保护潜在下行风险。如果利率上升,该策略可以限制企业债券的下行空间,但同样地,为了对冲下行风险,该策略也限制潜在利润,即如果利率下降,债券上行空间也受到限制。此外,美国企业还可以使用远期启动掉期远期起始互换(forward-starting swaps)或掉期期权(swaptions)等衍生品,以获取未来融资成本的更多确定性。比起对冲短期、数月的债券,这些衍生产品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对冲两年或两年期以上的债券风险。承销行通常根据企业锁定或对冲风险的程度和债券发行的久期来收取相关费用。汇丰银行的美洲企业风险解决方案主管汉密尔顿(Reid Hamilton)表示,一些企业“认为债券市场(从去年此前的低点)已经过度反弹。最近美债收益率下降,导致企业寻求保护,以防收益率再次上涨。然而,这种保护是有代价的,因为承销行会对这些衍生品收取相应费用,如果利率进一步下降,相关企业可能会发现自己陷入困境。不过,大部分时候,企业会因此获利。(来源:第一财经)
2、韩企吁美政府限时允许自华采购电池材料
韩联社华盛顿1月21日电 韩国汽车和动力电池行业要求美国政府勿将自华采购用于制造电动汽车电池的部分关键矿物的企业排除在《通胀削减法案》补贴发放对象之外,并限时允许其自华采购关键材料。据美国21日发布的《联邦公报》,现代汽车集团18日向美国政府提交意见书指出,就部分关键矿物而言,立刻将“敏感外国实体”(FEOC)从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中剔除不太现实。现代汽车表示,就石墨而言,2022年球形石墨的全部产量和合成石墨69%的产量均来自中国,因此在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中国供应源的可能性较大。为此,现代汽车建议美方制定一份不受产地限制、可限时用于制造动力电池及其零部件的关键矿物清单,并将石墨纳入其中。现代汽车还呼吁美方引进实施“最小比例规则”(de minimis),保障制造电池所用关键矿物中占比低于10%的关键矿物不受敏感外国实体限制。韩国三大电池制造商——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纷纷向美方反映因敏感外国实体限制而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为有关规定设宽限期、低价值材料不适用有关规定等建议。韩国政府也向美国政府提交意见书,呼吁美方采取适当措施来帮助有关企业有效适应新规施行。(来源:韩联社)3、德国化工行业敲响警钟:红海风波正导致供应延迟、运费涨价经由红海的运输延迟影响正在波及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化工行业开始感受到压力,并对供应中断发出了最新警告。在也门胡塞武装去年12月开始对红海上商船发动袭击后,集装箱船运公司已将船只从原本的苏伊士-红海航道绕道非洲好望角。因此,从汽车零部件和工程设备、到化学品和玩具,亚洲对欧洲的重要进口商品目前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抵达,而供应中断已迫使一些企业限制生产。疫情和俄乌冲突以来的供应中断已经让德国工业吃了不少苦,如今全球贸易“大动脉”上的运输减少带来的影响开始逐步显现。特斯拉的柏林工厂就是迄今为止最明显的“受害者”。德国化工行业是该国仅次于汽车业和工程业的第三大产业,年产值约为2600亿欧元(合2820亿美元),其从欧洲以外地区进口的产品中有约三分之一依赖亚洲。德国化工产品公司Gechem GmbH & Co KG的首席执行官Martina Nighswonger称,“采购部门目前的工作量是往常的三倍。”该公司主要为大型工业客户混合和装瓶化学品。由于到货延期,Gechem公司已经降低了洗涤剂和马桶片的产量,因为它无法获得足够的柠檬酸三钠、氨基磺酸和柠檬酸。此外,该公司正试图通过提前订购并转向空运来减轻影响,不过这也只不过是一项权宜之计,一些化学品不允许通过飞机运输。德国工业组织VCI首席经济学家Henrik Meincke评价道,这种影响在中型精细和特种化学品公司尤为明显,因为这些公司通常从亚洲采购相当大比例的原材料。红海运输危机发生之际,德国经济已经因经济衰退、劳动力和能源成本高企而承压。标准普尔全球表示,欧洲的化工行业、汽车和零售业被视为最脆弱的行业。除了进口产品推迟外,化工行业还指出,燃料成本正在上升,因为运输船只要多花14天左右的时间才能抵达,而这些成本只能部分转嫁给客户。生产用于床垫、汽车座椅和建筑隔热材料的泡沫化学品的科思创(Covestro)预计,运费将上涨,但这些费用在其总体支出中微不足道。为全球约一半芯片供应多晶硅的瓦克化学(Wacker Chemie)也指出运费的上涨,但该公司补充称,其业务迄今尚未受到重大影响。(来源:财联社)
4、销量持续增长 助推产业升级 中国与南非汽车业合作前景广阔
南非全国汽车制造商协会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品牌汽车在南非的销量累计超过2.2万辆,同比增速超过奔驰、宝马等欧美汽车品牌。目前,南非销量前10名的汽车品牌中,有2个中国品牌。业内人士表示,南非是非洲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世界各大品牌汽车生产商都看重其市场潜力。中国品牌汽车整体性价比较高,给当地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更多中国车企在南非投资设厂并逐步站稳脚跟,助推南非汽车产业整体快速发展。长城哈弗系列、北汽新款车型“魔方”、奇瑞瑞虎5X……越来越多中国品牌汽车出现在南非大街小巷。“我家三代人都在开长城系列汽车,从轿车到皮卡再到SUV,我们是中国品牌汽车的忠实粉丝。”南非车主托马斯·沃克福德分享了他的驾驶体验,“长城系列汽车兼具耐用与舒适品质,科技含量有很大提升。我新购置的哈弗H6的性能就超出了预期。”当地青年塔尔图每天通勤要往返于比勒陀利亚和约翰内斯堡两地,他不久前卖掉了家里的旧车,购置了哈弗H6。“中国汽车的质量和设计不断提升,令我心动。同样的预算,中国汽车会有更高配置。”塔尔图说。“太酷了!这款车拥有飞机驾驶舱风格的内饰,门把手是隐藏式的,大灯设计极具特色,在大街上你能一眼认出它。”南非青年艾尔文难掩他对北汽绅宝X55的喜爱。这款车去年6月获评“南非最佳家用SUV”称号。2023年,中国品牌汽车在南非年度车型评选、约翰内斯堡汽车节等业界活动中屡获殊荣。去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期间,长城、北汽、奇瑞等中国品牌汽车还被选为会议官方用车和媒体峰会用车。南非《外交》杂志主编克里坦·巴哈纳说,中国汽车在南非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不仅民众接受度在提高,政府及相关重要活动场合也常见中国汽车的身影,这说明南非各界对中国产品和中国制造的充分认可。南非汽车行业分析师斯图尔特认为,经过多年积淀,中国汽车在南非市场正迎来高速增长期。走进位于南非伊丽莎白港库哈工业园的北汽南非工厂,焊装车间内机械臂排列整齐,几组样车正在调试,中国师傅正在指导当地员工完成焊装工作。据介绍,目前已有多批次南非员工熟悉并掌握北汽产品的生产流程,成为公司的生力军。北汽南非工厂是北汽第一座海外整车制造基地,总投资额达2.26亿美元,致力于成为立足南非,辐射非洲、欧洲、中东、拉美等地区的全球性生产基地和出口车型基地。项目建设7年多来,直接或间接创造了3000多个工作岗位,150多家当地中小企业受益于分包工作。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戈登商业科学研究所高级管理人员法尔哈娜·帕鲁克表示,中国汽车在南非投资设厂,有效带动当地就业,同时其产品更接近市场,品牌价值也进一步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和经验值得南非汽车行业学习。”当前,南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南非政府于2021年发布了《南非新能源汽车发展绿皮书》,希望在203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25%。截至2023年8月底,南非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28.5%。近年来,中国车企比亚迪相继向南非市场投放了电动公交车和电动SUV。南非大学姆贝基非洲领导力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谭哲理看好南中汽车产业合作的广阔前景。他表示,南非具备相对完善的汽车产业基础和营销网络,正大力吸引外国投资以实现产业升级,中国汽车品牌可以借助南非市场辐射全球更多地区,实现互利共赢。(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