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01-30    

近年来,全球经贸摩擦形势严峻,大国竞争冲突呈现新趋势。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他强调:“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作为上海市商务委公平贸易公共服务项目,上海产业安全监测与预警研究中心/商务部长三角产业安全监测工作站团队在近年产业安全工作基础上,深入研究编写了《大变局下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维护及提升》本书重点分析了主要国家/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维护的举措,率先提出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估框架,并对我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现状进行研判。






推送内容将分为十期:
第一期:产业链供应链内涵及其韧性

第二期: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分工及其制度环境

第三期:美国有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认知及其提升举措

第四期:欧洲有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认知及其提升举措

第五期:日本有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认知及其提升举措

第六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估框架

第七期: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估

第八期:生物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估

第九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估

第十期:大变局下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及其战略应对





日本自然资源匮乏,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具有天然敏感性。由于资源的不足,日本需要依赖进口来满足国内产业的需求,这也使得日本在面临国际贸易不稳定或供应链中断的情况下更加脆弱。因此,日本一直在努力寻找替代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以增强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01.全球化背景下的日本产业链供应链演变


虽然日本明确提出产业链供应链概念的时间较晚,但日本一直在进行相关的政策布局,诸多贸易、投资和产业政策的调整都可以在产业链供应链的视角下来看待。总体上看,日本的相关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演变分为四个时期:一是“二战”后“重点产业扶持”重建产业链,二是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灭后调整,三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推行“中国加一”战略,四是新冠疫情后以“经济安全保障”为主导。

02.日本产业链供应链的海外布局


一、日本产业链供应链海外布局概况
日本的全球产业布局更加注重市场规律,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日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受到日本国内生产成本大幅度提升和日元的升值的影响,日本开始将传统产业大规模向低成本国家或地区布局,以降低其生产成本;并通过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的方式,推动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技术的提高。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海外经营活动调查报告,日本制造业的海外生产比率由2008年的17%上升到了2017年的25.4%,意味着日本产业额四分之一的制造在海外完成,至2020年有所下降至23.6%。


从日本在主要经济体海外企业分布的情况来看,40%以上的企业都在中国。近几年,日本企业陆续退出中国,与2011年相比,2020年在中国的日本企业数量减少了2373家。与此同时,大量的企业向东盟国家和印度转移、扩张,2011年在东盟的日企为7020家,到2020年已经翻了一番;2011年在印度的日企为1446家,至2020年已接近4800家。



二、日本产业链供应链海外布局思路

日本产业链供应链海外布局的基本战略思路有三点:一是将关键技术型产品制造留在日本国内;二是分割产业链实现生产要素全球范围优化布局;三是在欧美布局研发中心获取逆向技术溢出。2023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制造业白皮书》中,日本企业对国内生产基地和海外基地的角色进行了区分,40.5%的企业认为国内生产基地是创造新技术和产品等新价值,28.4%的企业认为国内生产基地是灵活应对多品种少量生产和短交期生产等,13.8%的企业认为国内生产基地是自动化和IT部署可提供高产基地。

03.大变局下日本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主要举措


2018年美国特朗普政府单方面掀起对华贸易摩擦,加剧了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日本政府和企业开始强化对供应链安全保障的重视和投入。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暴发,进一步推动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的调整和发展理念的革新。面对大变局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新挑战,日本政府开始采取措施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成为日本经济安全保障的重点推进领域。

一、确保原材料的供应安全

举措一: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日本电池供应链协会向日本工业部提交政策建议,包括制定措施,以确保锂、钴、镍和其他电池材料的供应安全,帮助该行业降低投资和采购成本。此外,还将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审议。

举措二:逐步构建全球供应网络。日本汽车制造商改变传统上依赖国内供应商的采购模式,选择与上游原料供应商签署长期供货协议或收购入股矿山的方式,逐步构建全球供应网络,保障其原材料供应稳定。

举措三:提升原材料使用效率。为了在原材料使用方面实现效率最大化,日本电池供应链协会还计划在电池再回收领域进行稀有金属的回收再利用。

举措四:加强重要物资储备。在2022年12月召开的第四次“经济安全保障专家会议”上,日本政府要求加强抗生素类药物、化肥、重要矿物及天然气的储备,包括建设仓储设施。

二、将供应链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日本国内

举措一:强化关键零部件日本国内生产。2020年5月设立的“国内投资促进事业费补助金”,目的是为了强化关键零部件国内生产,促进国内生产基地的发展。《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要求提升半导体、蓄电池、永磁体、机床及工业机器人、飞机零部件和船舶相关设备本土产能,以确保关键部件的稳定供应。

举措二:“母工厂”模式确保生产关键环节留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大规模在东南亚等地布局生产制造,始终坚持“母工厂体制”,坚持“研发在本土、最先进的工厂也留在本土”,确保生产的关键环节留在国内生产基地。

三、贯彻“知识产权立国”政策,加强关键技术的保护和研发

举措一:每年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知识产权战略总部于2003年3月1日启动。日本的知识产权战略调整体现出四个特点:一是构建应对第四次产业革命的知识产权系统,二是促进特色领域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知识产权,三是促进农林水产及食品行业创新,四是积极倡导构建区域知识产权治理体系。从世界银行公布的历年知识产权费用来看,日本的知识产权推进计划的成果也是显著的。2003年日本知识产权接收费用首次超过了其支付费用,至2021年,两者差额已达到6亿美元。

举措二:加强对关键技术的保护和研发。2004年5月出台的“2004年知识产权推进计划”提到要“加强保护商业秘密”。2021年1月起,日本警察厅设立专门小组,对民间企业和研究机构全面开展宣传活动,防止尖端技术流向海外。《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也加强了对尖端技术的保护,对专利实施保护制度,建立专利申请非公开制度,对敏感技术实施不披露准则;同时,赋予“经济安全保障重要技术培育计划”明确的法律地位。

举措三:制定外资收购所需要事先申报、满足条件并事后报告以及事后报告的目标上市公司清单。2020年5月8日,日本财务省公布了关于外资收购所需要事先申报、满足条件并事后报告以及事后报告的目标上市公司清单。3800家日本上市公司被列入清单。

四、确保半导体生产和供给能力

举措一:限制关键的半导体装备出口。2023年5月23日,日本经济产业省正式公布了《外汇法》法令修正案,将先进芯片制造所需的23个品类的半导体设备列入出口管理的管制对象。

举措二:完善国内半导体生产基地建设。2021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半导体数字产业战略》,从国家层面确保半导体生产和供给能力。2022年3月1日实施的《半导体援助法》明确为半导体企业在日本国内建厂提供补贴。

五、加强国家对民间企业的干预,重视经济安全保障

举措一:实施《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2022年5月11日本通过《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该法案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即确保特定重要物资供应稳定、确保特定重要基础设施设备稳定、支持促进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及秘密专利保护制度。

举措二:推动企业完善抗风险能力体系。制定提升供应链韧性的“业务可持续性计划”(BCP)。BCP的目标确定并减少危险带来的损失,有效保障业务的可持续性。

六、积极主导国际合作,建多元化海外供应链体系

举措一:国际合作关系以美日同盟为主轴。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出现的供应链断裂激发了日本的忧患意识,日本政府开始以价值观为选择标准,强化供应链国际合作,初步形成了“以日美同盟为主轴、以高新技术为核心、聚焦印太”的海外供应链战略。

举措二:构建多元化海外供应链体系。日本政府设立“海外供应链多元化项目”,支持企业对供应链进行多元化和分散化,以降低供应中断风险从而增强供应链韧性。

七、建立高效物流保障体系,增强抵御供应链风险能力

日本物流系统协会提出“物流概念2030倡议”,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同行业一体化”物流平台,以实现物流流程的模块化和相互渗透。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2021年版制造业白皮书》也指出,必须稳步开展提高物流效率的工作,以增强制造业的供应链韧性。



信息来源: 上海公平贸易

维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上海公平贸易服务网所有,国内外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摘编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信息来源:上海公平贸易服务网”。违反上述规定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侵权责任的权利。

2.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上海公平贸易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若侵犯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3. 视、音频资料仅用于经贸法律知识科普,不作为具体指导意见。视、音频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需转载使用,须取得本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