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长三角及上海地区新能源汽车
及电池贸易发展报告(欧洲篇)》
2023年以来,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迅猛。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长29.9%。绿色产业动能充沛,成为我国出口新的增长点,为我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下稳外贸、促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为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行业变革,在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的指导下,上海市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上海市进出口公平贸易(行业服务)工作站)基于贸易数据及政策法规等多角度挖掘,聚焦“新三样”在欧洲市场的出口情况分析,并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的方式发现问题、梳理趋势、采集必要数据信息,编写了《2023年长三角及上海地区新能源汽车及电池贸易发展报告(欧洲篇)》。
《报告》将分八期连载推送
第一期: 全球新能源汽车及锂电池发展迅猛 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特点 二、全球锂电池产业发展特点 第二期: 中国新能源汽车及锂电池产业引领全球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特点 二、中国锂电池产业特点 第三期: 长三角地区稳居全国新能源汽车 及锂离子电池发展第一队列 一、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特点 二、长三角地区锂电池发展特点 第四期: 上海打造完备的新能源产业链条 一、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特点 二、上海市锂电池对外贸易特点 第五期: 欧盟相关产业政策和行政执法1 一、低碳转型相关气候政策 二、欧盟电池产业相关规定 第六期: 欧盟相关产业政策和行政执法2 一、数据安全相关规定 二、供应链安全相关规定 三、欧盟贸易救济法规 第七期: 欧盟的产业政策对长三角及上海 新能源汽车及锂电池贸易的影响 一、对长三角及上海新能源汽车贸易的影响 二、对长三角及上海新能源电池贸易的影响 第八期: 意见和建议 一、市场端 二、供应端
第七期: 欧盟的产业政策对长三角及上海 新能源汽车及锂电池贸易的影响 一、对长三角及上海新能源汽车贸易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出口严重依赖欧洲市场,比利时为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最大出口国。2022年,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出口前4大国家均为欧洲国家,分别为比利时、英国、西班牙、斯洛文尼亚,出口额分别为48.1、30.1、16.3、14亿美元,合计占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出口额的63.1%,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出口对欧洲市场依赖度过高。 图1 2022年上海市对主要国家出口新能源汽车份额 数据来源:全球贸易观察系统(GTF) 一方面,欧盟绿色转型的理念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另一方面,欧盟有意识的加强本土供应链,借助碳中和、碳足迹等构建绿色贸易壁垒,并于今年9月对原产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开展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也为中国企业进一步扩张市场份额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从短期来看,对长三角及上海新能源汽车贸易产生最直接影响的首先是需要应对已经宣布的反补贴调查。 从企业角度看,一旦欧盟立案开始调查,会给向欧盟出口新能源汽车的企业造成极重的合规负担,企业将需要专门安排人员负责配合欧盟委员会的调查。此外,鉴于欧盟委员会的自由裁量权较大,如果欧盟委员会认定违反规则的补贴存在,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则包括长三角及上海在内的中国新能源企业在欧盟可能会丧失低价优势,从而销量受损。
二、对长三角及上海新能源电池贸易的影响 一、中国及上海对欧盟出口锂离子蓄电池特点 (一)欧盟为中国锂离子蓄电池第一大出口市场,德国为主要出口国。据全球贸易观察系统(GTF)数据显示,2023年前8个月,中国共出口锂离子蓄电池(HS 850760)426.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下同)42.5%;其中,对欧盟出口159.8亿美元,增长44.6%;占中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额的37.5%,为中国第一大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市场。截止2022年,欧盟已连续5年位居中国第一大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市场。2022年,中国对欧盟出口锂离子蓄电池195.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8.8%,占中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额的38.4%,出口额为2017年的20.3倍。 图2 2017年以来中国对全球及欧盟出口锂离子蓄电池金额 数据来源:全球贸易观察系统(GTF) (二)对欧盟市场出口国家较为集中,前3大出口国合计占比超6成。2023年前8个月,欧盟27国中,德国、荷兰、西班牙位列中国出口锂离子蓄电池前三大国,分别对其出口锂离子蓄电池66.4、25.8、12亿美元,分别增长60.6%、37.4%、23.5%,合计占中国对欧盟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额的65.2%,欧洲市场中,我国主要出口国较为集中,对其他国家市场开发力度仍有欠缺。 (三)对欧盟中主要出口国家出口增速普遍回落,对比利时出口逆势大涨。2023年前8个月,中国对欧盟出口锂离子蓄电池增速较中国对全球出口锂离子蓄电池增速高2.1个百分点,增速差较去年同期回落30.3个百分点。欧盟国家中前5大出口国分别为德国、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斯洛伐克,除对比利时出口锂离子蓄电池逆势大涨,其余四国增速均有回落。 二、上海市对欧盟出口锂离子蓄电池特点 (一)欧盟为上海市最大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市场,近年来上海市对欧盟出口锂离子蓄电池增速及依赖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前8个月,上海市对欧盟出口锂离子蓄电池17.6亿美元,增长109.8%,占同期上海市出口锂离子蓄电池的47.3%,为上海市最大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市场。 图3 2017-2022年上海对欧盟出口锂离子蓄电池金额 及全国占比 数据来源:全球贸易观察系统(GTF) (二)近两年上海市对欧盟出口锂离子蓄电池呈现爆炸式增长,对德国出口增势迅猛。2021、2022年,上海市分别对欧盟出口锂离子蓄电池2.9、16.4亿美元,分别增长196.1%、468.3%,增速远高于同期全国对欧盟出口锂离子蓄电池增速(分别增长108.5%、118.8%);2021-2022年,上海市对欧盟出口锂离子蓄电池复合增长率138.4%,较2019-2020年提高131.5个百分点,近两年上海市对欧盟出口锂离子蓄电池迎来爆炸式增长。 (三)近年来上海市对欧盟出口锂离子蓄电池占比全国份额上升,对全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拉动作用明显。2023年前8个月,上海市对欧盟出口锂离子蓄电池占中国对欧盟出口锂离子蓄电池的11%,比重较去年同期上升3.4个百分点;出口增速较同期全国高65.3个百分点,拉动全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增长8.3个百分点。 三、欧盟政策对长三角及上海新能源电池贸易的影响 欧盟政策对长三角及上海新能源电池贸易产生影响最明显的可能是《欧盟电池法案》的出台,其将会使新能源电池行业产生新的 “贸易壁垒”,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口欧洲产生较大的影响。 目前,中国废旧电池的闭环处理有待完善,碳足迹核算有待进一步普及执行,生产环节缺乏为便利回收而制定的行业标准,各企业生产的汽车电池、手机电池的规格型号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拆解复杂,再利用成本高;加上社会回收网络不健全,民众回收意识不足,回收网点少且凌乱等原因,造成目前回收行业整体利润不高,企业和资本介入不多,社会回收率偏低。据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锂电池理论回收量达59.7万吨,而实际回收量为23.6万吨,实际回收量仅占比39.5%。而《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在碳足迹计算、碳足迹登记和再生材料比重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标准,将对我国电池产品出口形成新的“绿色贸易壁垒”。相比之下,我国作为电池生产大国,对电池碳足迹的核算标准与方法研究方面相对滞后。宁德时代反映,我国电池产品的碳足迹核算标准尚未能与全球接轨,电池产品碳足迹统计结果较欧盟明显偏高,并且电池产品的碳足迹主要来源于上游产业的碳排放,电池企业的碳排放仅占产品碳足迹的15%左右,产业的各个环节协同性不足,全链条管理难度更大。 中长期来看,电池护照将加速推进包括长三角及上海企业在内的我国电池企业的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电池护照围绕两条线,一条是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一条是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
本报告受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委托,由上海市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组织编制,由上海市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承办。报告的知识产权归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及上海市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共同所有。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任何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如需要以任何形式使用本报告内容,必须取得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及上海市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的书面许可和授权,并注明出处。本报告仅供相关产业主体参考,对由于使用或依赖本报告任何内容而直接或间接导致任何损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汽车零部件行业协会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