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出手”后欧盟主要猪肉出口国集体紧张:希望有谈判空间
6月17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自2024年6月17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对中国猪肉出口最多的欧盟国家包括西班牙、荷兰、法国和丹麦。在中国宣布反倾销调查后,西班牙政府官员立即发声表态,将与欧盟官员合作,以避免其猪肉产品被征收关税。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出口国,同时也是继法国之后最强烈支持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调查的国家。此外,法国、丹麦行业协会组织也表态称,如果中国对欧洲猪肉产品进口实施限制,将对该国猪肉行业造成沉重打击。西班牙经济部长兼西班牙贸易部长库尔波(Carlos Cuerpo)表示,西班牙和欧盟正在努力寻求平衡,避免贸易战,同时保护其产品免受影响。“就像不能有贸易战一样,也不能有补贴竞赛,”库尔波表示,“我们已经在通过欧盟寻找解决方案,在不损害该行业的情况下提供前进的道路。”西班牙猪肉生产商协会Interporc表示,相信中国长达一年的调查为“欧盟和中国达成协议提供了大量时间”。Interporc的数据显示,2023年,西班牙向中国出口了56.04万吨猪肉产品,占其猪肉出口总量的20.3%;西班牙去年向中国出口猪肉产品价值约12亿欧元,占其猪肉出口总额的13.7%,占中国猪肉进口总量的21%。对于中国商务部宣布的反倾销调查,法国政府官员暂时没有对此进行公开表态,不过,法国猪肉出口商协会(Inaporc)会长安妮•理查德(Anne Richard)表示:“我们目前主要是在考虑会被问到什么问题,以及我们必须如何回应。”中国占法国猪肉出口收入的18%,理查德遗憾地表示,鉴于巴西和美国的出口肉类更便宜,他们在猪肉产品出口竞争方面原本就已经非常吃力,而如今更是雪上加霜。当地时间周一,丹麦游说团体“丹麦农业与食品委员会”(Danish Agriculture & Food Council)表示,如果中国限制欧洲肉类进口,丹麦猪肉行业将受到重创,并呼吁在7月4日前找到解决方案——7月4日是欧盟委员会计划对中国电动车加征额外关税举措生效的日子。该委员会下属的行业协会Danske Slagterier主席乌尔里克•布伦霍尔姆(Ulrik Bremholm)敦促各方考虑对就业、食品安全和生产的影响,并在7月4日前找到解决方案。他表示,在中国展开反倾销调查后,丹麦的猪肉行业将受到难以置信的沉重打击。“这当然是我们无法接受的,”欧洲最大的农业行业组织Copa-Cogeca的高级贸易政策顾问 Ksenija Simovic 直言,“欧盟委员会应该确保我们的行业不会再为其他行业的纠纷买单。”(来源:财联社)2、北约声称:中国再支持俄罗斯,要付出"经济代价"近期,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扩大对俄罗斯的制裁范围,还试图以涉俄因素为由制裁中国企业。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当地时间6月17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访问美国期间声称,如果中国“继续支持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就要付出“经济代价”。斯托尔滕贝格宣称,中国向俄罗斯“分享了许多技术”,这些技术对于俄罗斯制造用于攻击乌克兰的导弹和武器“至关重要”。他声称,中国想要在支持俄罗斯的同时维持与欧洲的关系,但这是不可行的,“如果中国不改变做法,我们应该考虑某种经济代价。”他向BBC透露,北约成员国正在进行对话,讨论可能实施的制裁措施,以应对所谓“中国对俄罗斯战争的支持”。据北约官方网站消息,斯托尔滕贝格17日还在美国智库威尔逊中心发表演讲,继续鼓吹对华制裁。他声称,俄罗斯正在从中国和其他国家获得“半导体和其他军民两用项目的技术支持”,用于生产导弹、坦克和飞机,从而避开了西方对俄制裁和出口管制的影响。斯托尔滕贝格妄称中国“正在助长欧洲自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并要求西方盟国采取行动。他再次发出威胁称,如果中国不改变路线,将会付出“经济代价”。斯托尔滕贝格表示,北约需要与“印太地区”盟友加强合作,他已邀请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和韩国领导人参加7月在华盛顿举行的北约领导人峰会。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上周曾在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发表讲话,当时他也提到所谓“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坎贝尔称,美国希望与中国就一些“对维持全球经济必不可少、对国家安全同样重要的问题”达成一致。他认为,“印太地区”国家参加北约峰会具有重要意义,这将允许欧洲领导人听取“印太伙伴”的观点。当地时间6月12日,美国大幅扩大了对俄罗斯的制裁范围,对象包括俄罗斯境内外被控助俄绕过制裁的300多个个人和实体,其中涉及中国企业。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声称,美国希望向中国传达的信息是,其“面临着与美财政部发生冲突并受到制裁的严重风险”。美国总统拜登13日出席在意大利举行的七国集团(G7)领导人峰会时声称,中国没有向俄罗斯提供武器,“但提供的是生产武器的能力和可用技术。所以,这实际上是在帮助俄罗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3日也表示,中俄两国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双方开展互利合作有自身内在逻辑和强大韧性,符合两国利益。中方坚决反对任何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中俄之间的正常经贸往来不应受到干扰和破坏,更不应成为抹黑、遏制中国的工具。(来源:观察者网)3、发改委回应欧盟对自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坚决反对6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6月12日,欧委会发布关于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初裁披露,拟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这一调查罔顾事实、漠视规则、预设结果,实际是将调查工作武器化、政治化,打着公平竞争的名义破坏公平竞争,对此发改委坚决反对。李超指出,实践充分证明,短视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是出路,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欧盟对自华进口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合法权益,也将阻碍欧盟企业长远健康发展,还将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不仅损害欧盟消费者自身利益、加重欧盟化石能源对外依赖,也将破坏欧盟自身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中国积极支持各国汽车企业公平参与竞争,维护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我们希望欧方深思慎行,尊重基本经济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听取欧盟产业界呼吁,纠正错误做法,尽快回到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的正道上来。(来源:第一财经)中国德国商会6月17日发布其最新快速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华德企对其营收预期有所提升,对中国经济的乐观情绪在缓慢回归。该商会华东及华中地区执行董事兼董事会成员马铭博(Maximilian Butek)近日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欧盟的“关税大棒”既不能为德国汽车制造商提供保护,也不能提高其竞争力。在被《环球时报》记者问及如何看待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调查及其加征关税的影响时,马铭博表示:“如果你实施这些(措施)是为了保护这个行业,但这个行业说他们不想要这种保护,因为我们依赖这个市场的开放性,那么现在(这么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马铭博认为,称中国电动汽车充斥欧洲市场这一说法并不准确,“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的市场份额仍然很小,我认为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谈判,而不是在这一关头助长这些关税升级。”马铭博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上还称,该行业已明确表示,关税不会提高汽车行业的竞争力,“我们主张对欧盟的竞争力投资,而不是试图(通过关税)保护汽车行业。”中国德国商会华东及华中地区董事会主席柯曼(Clas Neumann)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也表示,“我认为目前拟定的关税从德国商会的角度来看并不真正有利于该行业,这也是汽车制造行业明确表达过的。行业团体都认为,竞争应该基于平等公平的对待和产品本身的创新,而不是通过不断增加的关税。”在柯曼看来,关税总是面临反关税的威胁,然后可能朝着错误的方向螺旋式上升。柯曼提到,德国车企多年来一直在中国投资,如今这不仅限于在华生产和销售,也关乎在电动汽车领域和自动驾驶领域的创新潜力。他表示,很多德国车企在该商会最近的调查中也称,一些中国竞争对手是技术领先者,现在中德在该领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