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务部副部长李飞:推动中国与南亚国家经贸关系迈上新的台阶商务部副部长李飞7月9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中国与南亚国家经贸关系迈上新的台阶。以双边经贸联委会为主渠道,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和经贸政策的协调,凝聚更多合作共识。此外,不断完善贸易畅通、投资合作工作组等机制,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完善与南亚国家自贸协定安排,进一步释放贸易和投资合作潜力。加强产业政策交流和产业资源有效整合,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强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合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破除贸易投资壁垒和不合理限制,打造公平、透明、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加强与南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多边框架下合作,推动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共同维护国际经贸规则,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鼓励和支持云南等地更好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继续通过展会、电商等平台,畅通贸易投资渠道,深化同南亚国家经贸合作和人文交往,促进贸易投资融合发展。(来源:财联社)2、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欧方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有关不实言论答记者问据报道,欧盟驻华大使庹尧诲7日称,虽然欧盟数月来尝试就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案与中国接触,但中国直至近期才寻求磋商。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答:我们注意到有关报道。上述言论与事实严重不符。2023年10月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以来,中方一直通过多双边场合表示强烈反对,并始终主张从维护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大局出发,敦促欧方通过对话磋商妥善处理经贸摩擦。习近平主席在巴黎举行的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时指出,双方应该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经贸摩擦,照顾双方合理关切。李强总理在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期间会见欧盟领导人,提出愿同欧方一道,坚持对话合作,坚持妥处分歧。何立峰副总理在去年第十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期间表示,希望欧方审慎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双方应通过对话解决关切。为落实领导人会晤精神,在欧委会正式立案后,商务部王文涛部长于2023年10月24日即致信欧委会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表示希望通过对话磋商妥善解决此案。2023年11月13日,王文涛部长再次致信欧方,提出磋商建议。2024年2月,王文涛部长在世贸组织第13届部长级会议期间会见东布罗夫斯基斯,当面提出同欧方进行对话磋商。2024年5月19日,王文涛部长致信欧方,重申希望对话磋商解决此案。此外,中方技术层自立案伊始就通过实地核查、听证会等各种渠道向欧方密集释放愿通过对话协商妥处经贸摩擦的信号。6月12日欧方发布此案初裁披露的当天,东布罗夫斯基斯回信王文涛部长,表达希双方加强对话以推动解决此案的愿望。6月22日,王文涛部长应约与东布罗夫斯基斯举行视频会谈,双方商定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案启动磋商。随后,中方第一时间于6月23日派出工作组赴欧会谈,双方还以视频形式同步举行了多轮技术磋商。中方已展现最大诚意,希望欧方同中方相向而行,切实拿出诚意,抓紧推进磋商进程,尽快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中方始终认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利于全球绿色产业发展,不利于汽车产业合作,各国应坚持对话合作,共同推动经济绿色转型,而不是以邻为壑,人为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对任何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做法,中方都是坚决反对的,对于任何滥用规则、打压中国的恶劣行径,中方必然采取一切措施维护自身权益。(来源:商务部新闻办公室)世界贸易组织8日发布的最新贸易监测显示,2023年10月中旬至2024年5月中旬期间,世贸组织成员继续推出更多的贸易促进措施,而不是贸易限制措施。世贸组织表示,这是成员致力于在当前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保持贸易畅通的重要信号。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监测期间,世贸组织成员对商品采取的贸易促进措施达169项,多于推出的99项贸易限制措施。大多数措施都针对进口。世贸组织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在评论调查结果时表示,尽管地缘政治环境充满挑战,但这份最新的贸易监测报告凸显了世界贸易的韧性。即使在保护主义压力不断上升和经济出现分化迹象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仍在采取有意义的措施来自由化和促进贸易。这证明了贸易对人们的购买力、企业竞争力和价格稳定性的益处。世贸组织的监测还发现,经济支持措施方面出现了重大的新动向。作为产业政策一部分的补贴正在迅速增加,特别是在与气候变化和国家安全有关的领域。(来源:第一财经)4、外媒:德国经济部长连用三个“错误”批评加征关税行为据路透社8日报道,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批评加征关税的行为,他认为关税将推高价格,最终损害经济和消费者。报道提到,就在哈贝克表态几天前,欧盟委员会不顾欧洲汽车业的强烈抗议,决定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关税。报道称,哈贝克在梅赛德斯-奔驰总部电池开发中心的落成仪式上作出的上述表态。谈及“如何在欧洲建立有竞争力的绿色产业”话题,他表示,“通过关税来保护和切断各经济领域,这种竞争是错误的”。“对德国这样的出口(导向型)国家来说是错误的,对德国这样的汽车出口国来说是错误的,但最终对消费者和民众来说也是错误的……一切都会变得更加昂贵。”哈贝克称。据媒体报道,7月5日,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反补贴税正式生效。根据欧盟委员会4日发布的公告,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将被加征17.4%至37.6%不等的临时反补贴税。哈贝克也不是第一次对加征关税的行为提出批评,他曾接受《莱茵邮报》采访时表示,一旦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将给德国经济带来损害。他呼吁,各国应坚持公平、开放和平等的全球贸易,而不是搞保护主义。他强调,中国是全球的世界工厂和巨大市场,“并且一直是欧洲重要的贸易伙伴,我们在制定措施时需要考虑得更长远”。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欧盟临时关税生效当天,中国商务部发布消息,决定于7月18日召开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反倾销案听证会。在7月5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媒体据此提问,面对欧盟加征关税的决定,中国是否会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毛宁表示,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来源:环球网)丰田、本田、日产上半年在中国的销量下降了约13%。中国车企的降价攻势和EV的普及导致日系车收益恶化,中国市场的销量占3家日系车企全球销量的2~3成,销量下滑会对收益产生巨大影响……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困境越来越明显。丰田7月8日发布消息称,1~6月销量比去年同期减少10.8%。日产汽车的销量下滑5.4%,包括本田在内的3家日本车企在中国的总销量降幅为约13%。中国车企的降价攻势导致收益恶化,日本车企有可能被迫进一步调整生产体制。7月8日公布的1~6月3家日本车企的销量为约154万辆。丰田为78万4600辆,日产为33万9297辆。从6月的单月销量来看,丰田同比减少12.9%,降至15万2100辆,日产同比减少23.6%,降至5万2852辆。各日本车企陷入困境的背景原因是中国车企展开了猛烈的价格攻势。从购买新车时的保险新签约数量可以看出,日本车企业处于苦战状态。随着纯电动汽车(EV)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V)等新能源车的普及,日系车占优势的内燃机车市场急剧萎缩也造成了重击。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包括混合动力车(HV)在内的内燃机乘用车的中国国内销量2023年有的月份超过130万辆,但目前已跌破100万辆,5月销量为86万辆。对换购新能源车的优惠政策也产生了影响。EV及插电式混动车产品线落后的日本和欧洲厂商一直将内燃机车当做盈利的来源。由于内燃机车市场大幅萎缩,一家日本车企表示“(通过降价或临时性折扣等)已开始了生存竞争”。由于销售低迷,各厂商纷纷调整生产体制。日产6月下旬决定关闭中国江苏常州市的工厂。这是日产首次关闭中国乘用车工厂。不少观点认为“中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将持续一段时间”,短期内实现销量的快速恢复是困难的。为了在中国生存,需要艰难的抉择,通过调整生产体制等进行瘦身,同时加大EV的研发力度。(来源:日经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