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投票前行业密集发声 VDA:贸易保护主义将扭曲市场发展
据外媒日前报道,知情人士称,欧盟计划于10月4日就是否对中国制造的进口电动汽车征收高达45%的关税进行投票。在此之前,这一投票原定于9月25日进行,但据三名欧委会官员透露,投票议程已延期。随着最终投票日期临近,汽车行业机构和企业纷纷表达了对欧盟此次加征关税措施的不满。“在过去几个月中,贸易保护事件频发,我们认为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都会影响和抑制自由贸易、引发贸易冲突,也会扭曲市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携手各方共同应对这种挑战并通过对话方式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主席穆希雅在刚刚闭幕的2024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VDA长期致力于推进中德双方在汽车领域的多方面交流与合作,并始终倡导开放市场、国际贸易和全球对话。”针对即将到来的投票,中方也在积极通过谈判和磋商来解决分歧。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在9月26日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9月19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欧盟总部会见欧委会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进行全面、深入、建设性的磋商。双方明确表达了通过磋商解决分歧的政治意愿,一致同意继续推动价格承诺协议谈判,全力致力于通过友好对话磋商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据彭博社此前报道,即使欧盟成员国投票决定征税,欧盟和中国仍将继续谈判。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称,新的日期仍有可能发生变化。6月12日,欧盟委员会根据2023年10月开始的反补贴调查的临时结论,预先披露将自7月4日起对从中国制造的进口电动汽车按担保形式征收临时反补贴税,涉及上汽集团、吉利、比亚迪等多家车企。7月4日,欧盟委员会表示,这一临时反补贴税将于2024年7月5日生效,最长持续四个月,期间欧盟成员国将投票决定是否将其转为为期五年的正式关税。欧盟曾在7月围绕加征关税开展一次不具约束力的“咨询性投票”。但欧盟各国政府对从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出现意见分歧。欧盟的12个成员国投出了赞成票,4个成员国反对,11国弃权。大量弃权票也反映许多欧盟成员国态度摇摆不定。与此同时,欧盟内部对中国制造的进口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政策分歧逐渐加大。此前投下支持票的西班牙转变了态度,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呼吁欧盟重新考虑关税计划,并强调中欧不需要另一场贸易战。德国总理朔尔茨对欧盟的关税措施表示:“孤立和非法关税壁垒最终只会让一切东西变得更贵,让所有人都变得更穷”。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制造的纯电动汽车占欧盟总体市场份额的19.5%,而征收关税的直接结果将是影响中国制造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其中,在中国生产电动汽车的欧洲车企沃尔沃汽车,将深受关税问题的影响。目前,沃尔沃预计今年零售销量将同比增长12%至15%,而之前的预期是至少增长15%。(来源:财联社)
2、中国贸促会回应近期美一系列涉华限制措施:合作仍是主流 共赢才是目标
29日上午,中国贸促会举办新闻发布会。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就近期美方出台一系列涉华限制措施,包括提高部分中国商品的301关税,加强对量子计算、半导体制造等技术的出口限制等作出回应。近年来,美国不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违反市场经济原则,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世贸组织早已裁决美301关税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美方301关税措施是典型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做法,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半导体等科技制造产业在内的全球供应链稳定畅通,严重损害了相关国家和企业正当权益。在近期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2024年第三次会议上,中美工商界代表联合提案,推动会议通过亚太供应链合作原则,强调坚持供应链开放合作与非歧视,供应链政策应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并避免扭曲贸易与投资等反对“脱钩断链”的具体诉求,并纳入致APEC领导人报告,这充分反映了包括中美工商企业在内的亚太工商界声音。日前,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布了2024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140家会员企业参与调查,其中77%的受访企业在华运营超过20年,40%的受访企业去年在华营收超过10亿美元。调查显示,过去一年美企在华营收企稳,80%的受访企业实现盈利,计划将今年在中国创造的利润用于再投资,美企仍愿深耕中国市场,普遍认为中国市场是其全球布局的关键一环。这说明,对于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全球工商界来说,没有人愿意脱钩断链,合作仍是主流,共赢才是目标。(来源:环球网)3、中国机电商会:坚决支持商务部发起对加拿大反歧视调查2024年9月26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就加拿大对华相关限制措施启动反歧视调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高度关注、坚决支持中国商务部依法维护国际经贸秩序发展,捍卫中国行业企业正当权益。加方罔顾各方提醒与劝阻,执意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附加关税,并拟对电池和零部件、关键矿产品、太阳能产品以及半导体等产品采取歧视性征税做法,是典型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做法,严重违反了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多年来,中国企业在电动汽车、半导体、电池及零部件、光伏产业持续深耕,坚持创新研发、技术突破,赢得了包括加拿大在内全球各地消费者的高度认可,为全球相关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还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贡献重要力量。此外,我半导体、锂电池、光伏等产业均是相关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产品竞争力强。若加方执意加征关税,将扰乱加方国内供应链稳定,增加下游用户成本,损害加方产业竞争力,并对全球相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希望加方保持贸易政策的理性、务实与公正,切实考虑两国产业、消费者利益,尽快纠正错误做法。我们也强烈呼吁有关企业、各行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充分参与此次反歧视调查,积极提交评论意见,有效维护自身利益,为推进全球产业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来源:环球网)
4、1977年来首次,美国港口工人将举行大罢工
近日,美国国际码头工人联合会(ILA)警告称,美国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3个港口的数万名工人预计于9月30日举行罢工。这将是自1977年以来的首次罢工,意味着美国68%以上的集装箱出口和56%的进口业务届时将受到影响。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27日报道,近几个月来,由于基本工资远低于西海岸港口工人,美国东海岸港口工人们一直在与代表码头运营商和远洋运输公司的航运组织就加薪进行谈判,诉求是在6年内加薪77%。此外,工会方面还要求禁止30多个港口装卸货所用机械设备自动化。然而工会声明称,目前谈判已停滞数月,如果在9月30日前仍未能达成一致,将有约45000工人会罢工抗议。虽然《纽约时报》此前报道称,许多企业已经在为可能的罢工做准备,一些公司加快了货物运输,甚至将货物转移至西海岸港口。然而,西海岸港口的容量有限,无法完全消化东海岸港口的货物流量,企业的应对措施只能在短期内起到缓解作用。随着罢工威胁愈发逼近,美国政府的干预也成为一大不确定因素。据美联社分析,虽然拜登政府可能会像2022年干预铁路罢工一样,动用《塔夫脱-哈特利法案》(Taft-Hartley Act)来强制码头工人返回工作岗位,但这种情况可能不会在总统选举之前发生。拜登政府一直被认为是亲工会的,强制工人复工可能会引发政治风险,尤其是在临近总统选举前。对此,市场警告港口罢工潮将会冲击美国经济。经济学家预测,当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港口工人罢工叠加波音公司机械师罢工,可能会导致10万人暂时失业。经济学家指出,港口工人们每罢工一周,美国经济活动就将减少45至75亿美元,而清理积压货物则需要长达一个月。如果罢工持续一个月以上,美国一些公司将面临原料短缺,比如棉花、木材和铜大部分都通过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港口运输,而制药业和烟草业也或将会收到影响。受罢工预期影响,美国的企业正努力抓紧补充库存。其中,美国7月对华贸易逆差扩大到了272亿美元,较6月份增加49亿美元。对此,投资银行Stifel的运输分析师本·诺兰表示,美国港口的进口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这表明一些进口是在罢工预期的情况下发生的。而FwdBonds首席经济学家克里斯·拉普基表示此前也表示,“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增加表明,引导美国制造商摆脱对来自中国的低成本商品的依赖将是多么困难,虽然国会议员和政治候选人如此希望”。(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