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德莱恩称中欧“价格承诺”谈判在关税生效后仍可持续
欧盟对中国纯电动汽车额外征收最高45%关税的措施将于10月31日正式生效,而围绕 “价格承诺”的谈判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据德国媒体周二报道,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柏林与德国总理朔尔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欧委会与中国之间(就价格承诺)的谈判可以在10月31日关税生效后继续进行。她说,“即使反补贴税生效,谈判也不会突然中断,重要的是确保谈判能够持续推进。” 报道说,朔尔茨强调,他们仍然希望(中欧)能够解决冲突。据悉,欧委会和中国目前正在就可能的替代性反补贴措施进行谈判。冯德莱恩表示,相关谈判难度较大,还涉及中国制造商价格义务和在欧洲投资等问题。彭博社周一报道,上周,中国谈判代表在八轮谈判无果后离开布鲁塞尔。一名欧委会内部官员称,欧盟已经收到了中国机电商会提出的方案,也收到了其他汽车制造商提出的单独报价。欧方表示,任何解决方案都必须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足以应对欧盟调查所确定的补贴水平,并且能够被监督和执行。欧方官员表示,与中国的谈判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关键问题如合适定价结构等仍然存在。此外,欧方力图确保任何替代方案都能实现与拟议关税具有相同的影响。报道称,该名官员表示欧盟已向中国追问系列新问题,并预计谈判将很快恢复。他还称,根据WTO规则,另一种选择是与个别公司达成具体协议,且这些协议可以在不同时间签订。于此同时,电动汽车产业链发展不及中国完备的欧洲企业又开始“喊话”欧盟废除2035目标。据路透社报道,宝马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利弗·齐普塞(Oliver Zipse)周二表示,欧洲必须取消从2035年起禁止销售新的化石燃料排放汽车的计划,以减少对中国电池供应链的依赖,发挥其技术优势。他说,“作为全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计划的一部分,对2035年100%纯电动汽车目标的修正也将使欧洲汽车制造商减少对中国的电池依赖。”据悉,该首席执行官长期以来一直推动监管机构允许各种技术,包括替代燃料(如电子燃料或生物燃料)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他表示,欧洲车企的情绪“趋于悲观”,欧盟需要新的监管框架来保持竞争力。据了解,2023年3月,欧盟批准了一项重磅的法律,要求自2035年起欧盟内所有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从而有效禁止柴油和汽油车使用,并要求从2030年起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1年水平降低55%。此前,宝马、大众和雷诺等汽车制造商以及意大利政府呼吁放宽或推迟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担心电动汽车销量低于预期会导致巨额罚款。面对这些“啼笑皆非”的喊话,一些欧方舆论认为,“似乎现在欧洲的任何一个行业只要遇到了问题,就可以提出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解决方案,然后归咎于中国。”据了解,此前,荷兰皇家航空公司(KLM)希望制裁中国航空公司,因为“中方相关航线可以飞越俄罗斯领空,造成了不公平竞争。” 该公司高层玛雅姆-林特尔(Marjam Rintel)估计,绕道俄罗斯给欧洲航空公司带来的直接额外成本高达 30%,具体数值取决于航线。(来源:CCCEU)
2、2026年起禁止生产和进出口8类添汞产品!
日前,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等1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发布汞真空泵等8种类添汞产品和牙科汞合金管控要求的公告》。根据公告,自2025年12月31日之后,禁止生产和进出口8类添汞产品。8类添汞产品分别为:用于普通照明用途、不超过30瓦、单支含汞量不超过5毫克的带集成镇流器的紧凑型荧光灯;用于电子显示的各种长度的冷阴极荧光灯和外置电极荧光灯;体积描记仪中使用的应变片;熔体压力传感器、熔体压力变送器和熔体压力感应器(不包括在无法获得适当无汞替代品的情况下、安装在大型设备中或用于高精度测量的电气和电子测量仪器);汞真空泵;轮胎平衡器和车轮平衡块;照相胶片和相纸;卫星和航天器的推进剂。公告同时明确,除非另有规定,用于研究、仪器校准或用于参照标准的产品,不适用于上述有关禁止生产、进出口的要求。(来源:国际商报)在欧洲企业擅长的车型面临销售低迷的情况下,打算以此来与中企竞争。为了减少成本,部分欧洲大型车企选择与中企合作。有声音警示称,欧洲EV产业对中国的依赖将会增强……德国宝马等欧洲大型车企纷纷向市场投放小型纯电动汽车(EV)。在欧洲企业擅长的车型面临销售低迷的情况下,打算以此来对抗因降低EV价格而走在前面的中国企业。为了减少成本,部分欧洲大型车企选择与中国企业携手合作。有声音敲响警钟称,欧洲EV产业对中国的依赖将会增强。全球最大规模汽车展会之一“巴黎国际车展”的会期将持续到10月20日。在日本主要整车厂商缺席此次展会的情况下,上次未参展的宝马把集团旗下的小型车品牌“MINI”的两款EV车型作为亮点进行了全球首发。该公司似乎对其十分重视,发布时间比宝马品牌的新款EV车型阵容还要早。法国雷诺全球首发的“雷诺4”等新款EV也以小型车级别“B级车”为主。其背后原因是远离EV的动向在欧洲扩大。重要影响因素是德国等部分国家取消了EV购置补贴,但这并非唯一原因。欧洲车企一直优先考虑利润率高的大型EV,结果导致价位适中的产品线越来越少,EV总体平均价格上升。甚至出现了导致客户流失的情况。欧洲环保智库T&E(欧洲运输环境联合会)的调查显示,目前B级车在EV中的占比为17%,还不到在发动机车中的占比(37%)的一半。另一方面,从大型车及SUV级别“D级车”来看,在发动机车中的占比为13%,而在EV车中的占比则高达28%。与领先的中国企业携手合作的是旗下拥有标致(Peugeot)等14个欧美品牌的欧洲Stellantis(斯特兰蒂斯)。“在提供使用清洁能源、价格适中的汽车方面,这是非常有效的手段,肯定会成功”,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CEO)卡洛斯·塔瓦雷斯(Carlos Tavares)14日对Stellantis与浙江零跑科技的合作关系充满信心。双方的合资公司将在欧洲市场销售采用零跑技术生产的EV。在14日公开的3款EV车型中,小型车的价格为1.89万欧元起,比欧洲车企的同类车型便宜20%。塔瓦雷斯表示,“将与中国企业一起进攻欧洲乃至全球市场”,考虑扩大合作。德国大众汽车出资的中国新兴EV企业小鹏汽车14日发布消息称,将在欧洲市场销售配备人工智能(AI)的新款EV。小鹏汽车首席执行官何小鹏表示,过去10年中国厂商提升了成本竞争力和品牌形象,未来10年将成为AI领军者。(来源:日经中文网)
4、商务部:今年前8个月我国与北欧五国贸易额达354.4亿美元
10月15日,商务部欧洲司副司长王宇鹏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1—8月我国与北欧五国贸易额达354.4亿美元,同比增长5.7%,双方贸易往来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王宇鹏表示,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保持这样增长尤为难得。据悉,2024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将于近期在湖北武汉举办。王宇鹏表示,北欧论坛是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专门面向北欧国家的经贸合作长效机制,为促进湖北省对欧交流、推动中国与北欧国家经贸合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