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3-21    
1、一边声称要与中加磋商,一边酝酿强化出口管制,美预告要对全球所有经济体征税
据路透社19日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文件显示,美国代表团已通知中国和加拿大,准备与两国将美国新关税措施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展开磋商。然而,美国一方面准备在WTO框架下与中加两国展开磋商,另一方面仍在不遗余力破坏全球经贸秩序,企图将出口管制纳入贸易协定,以遏制中国科技产业发展,同时预告将在下月初对各国施加“对等关税”。国际贸易问题专家1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认为,这一做法显示美国的贸易政策正在发生变化,由单边行动转向某种形式的协商,但这种策略表面上看似关税协商,实质上可能仍然是一种贸易施压手段。

本月初,加拿大已就美国的新关税措施要求进行磋商,中国则在美国上个月第一次加征10%关税后就启动了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磋商为WTO贸易争端解决程序的第一个步骤,期限为60天,如未能达成一致,申诉方可向WTO申请设立专家小组,进入下一个程序。路透社说,贸易争端案件可能会持续数年时间。
据报道,美国就中国及加拿大分别发表声明,宣称两国单方面认定美国违反WTO规则本身也违反了WTO规则,又针对所谓违反WTO规则的行为启动WTO争端解决机制,这是站不住脚的。不过,一些贸易代表表示,鉴于目前WTO成员间的高度紧张关系,他们认为华盛顿准备磋商的举动是个好兆头。
然而,根据路透社的另一篇报道,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18日表示,美国政府正寻求企业和外国政府的帮助,以防止中国获得美国芯片。他当天在美国工业与安全局(BIS)的一场会议上表示,美国政府打算尝试将出口管制纳入(与他国的)贸易协议,“让各国决定自己是与美国、自由以及西方生活方式保持一致,还是为了多赚一点钱或买稍微便宜的东西而出卖灵魂”。
同日,白宫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仍打算让“对等关税”于4月2日生效。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新闻网的采访时表示,如果这些国家愿意减少贸易壁垒或改善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则有机会避免这些关税的实施。美国驻华大使馆19日引述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日前接受采访时的表态发布X帖文强调:“我们将向对美国征税的国家征收对等关税。所以,这是全球性的——不是针对加拿大,不是针对墨西哥,不是针对欧盟,而是所有经济体。”
据贝森特透露,特朗普政府将根据各国现有关税、非关税“贸易壁垒”及其他因素,为每个国家确定一个“关税数字”,各国可以通过谈判来避免美国关税。这些预估关税率“可能对某些国家相当低,对一些国家来说可能相当高”。贝森特强调,若贸易伙伴国未能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贸易壁垒”,美国将对其征收更高的关税,以保护美国经济、劳工和各行业。路透社称,贝森特的言论意味着,虽然拟议的关税将于4月2日公布,但可能会推迟实施,以便有时间进行谈判。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永19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最新策略已不同于过去单方面宣布加征关税的方式,而是向相关国家提出关税调整建议。但如果美国向各国发出的是一份“通牒”而非真正的谈判文件,那么其贸易政策仍然是单方面的强硬施压,带有强制性和霸权色彩。李永认为,关键问题在于美国是否愿意以公平、对等的方式展开协商,是否愿意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并尊重各国的关税主权。如果美国的做法“换汤不换药”,那么其所谓的贸易公平性将受到质疑。(来源:环球时报)
2、特朗普关税前陷入疯抢?大量铜即将“淹没”美国港口……
有迹象显示,美国港口即将被大量进口铜的涌入所淹没,因为贸易商正赶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可能实施的关税生效前抢运货物。
根据业内援引四位了解货运情况的知情人士的说法,未来几周预计将有10万-15万吨精炼铜的运抵美国。而如果它们都在同月抵达,那么就有望超过2022年1月创下的136951吨的美国历史最多月进口纪录。
据悉,包括托克集团(Trafigura Group)、嘉能可集团(Glencore Plc)和贡渥集团(Gunvor Group)在内的大宗商品贸易商,都正在将大量原定发往亚洲的铜改道发往美国。其中一些知情人士表示,由于数量巨大,贸易商正在新奥尔良和巴尔的摩预订额外的仓储空间,以容纳这些货物。
导致这一幕出现的主要原因,无疑是特朗普上月底下令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启动铜关税调查。特朗普此前关于此类关税的表态,已引发市场对能否在关税生效前完成货物运输的担忧,而漫长的商务部调查实际上又恰恰为金属运输提供了一个潜在的窗口期。
高盛集团和花旗集团目前均预计,美国将在年底前对铜征收25%的进口关税。而由于铜是难以取代的刚需,即使实施关税,美国铜买家仍不得不继续采购进口金属——目前美国消费量是其本土产量的两倍。
不少美国买家眼下已在寻求增加从智利和秘鲁等国的采购,同时市场也正在普遍囤积铜库存。由于特朗普已威胁对两个重要的近邻贸易伙伴实施全面关税,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矿山的金属可能会转向欧洲市场。而目前美国市场最大的铜供应商——智利国有铜业巨头Codelco在3月会见美国客户后,正全力满足其新增需求。
“所有人都认为铜需求非常强劲,都在向Codelco索要更多铜,”Codelco董事长马克西莫·帕切科3月13日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现象部分源于“关于铜是否会被征收关税的公开讨论”。(来源:财联社)
3、为应对美国钢铁关税等打击,韩政府出台钢铁业危机应对方案

据韩联社3月19日报道,韩国政府于19日出台了钢铁业危机应对方案,以帮助相关企业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国际钢铁贸易形势,并对进口钢材实施原产地管理,防范和打击逃避反倾销的行为。

报道介绍,由于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决定对所有进口至美国的钢铁和铝征收25%关税的措施正式生效,再加上来自国际市场的廉价钢材大量流入市场,韩国钢铁行业正面临双重危机。在征集行业内意见和内部研讨后,韩国政府决定推出旨在帮扶韩钢铁行业的一系列应对措施。

根据该方案,韩国政府将修改《关税法》,以防止钢铁出口国通过第三国转口贸易的方式规避反倾销措施,并简化反倾销调查程序。韩国内进口的钢材还须在申报阶段提交材质证明书(MTC)。材质证明书包括产品规格参数、原产地等信息。

此外,在美国发起“关税战”的背景下,美国、欧盟等主要国家及区域组织正不断提高贸易壁垒。韩国政府也希望能通过在贸易领域建立的各种渠道,与主要国家政府密切协商,为韩国产品实现关税豁免——尤其是应对美国加征钢铁关税、印度对韩国板材实施贸易调查,以及欧盟定于明年实施的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等问题。(来源:观察者网)

4、欧洲议会文件:14个欧盟国家离不开中国5G,德国“最揪心”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日报道,Euractiv门户网站援引掌握的一份欧洲议会的文件报道称,至少14个欧盟国家不想在发展5G网络方面减少对中国通信公司华为和中兴设备的依赖。
文件指出:“欧盟14个成员国尚未对构成重大安全威胁的高风险(5G 设备)供应商出台任何限制。”欧洲议会议员还正在考虑一项倡议,以强制执行欧盟委员会2020年有关中国设备使用方面的建议。
丹麦咨询公司Strand Consult数据显示,17个欧盟国家未完全遵守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将中国设备供应商排除在5G网络建设之外的建议。
瑞士的华为5G设备 华为网站
研究报告指出,在这17个国家中,有6个国家部分遵守降低网络安全风险的措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芬兰、法国),7个国家正在采取限制措施(希腊、西班牙、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捷克),4个国家不打算采用这些措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塞浦路斯)。同时,塞浦路斯的网络对中国设备的依赖程度达100%,奥地利为67%,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分别为65%和62%。
Standart Consult公司首席执行官表示,最“令人担忧”的情况发生在德国,那里约59%的电信设备来自中国,尤其是德国铁路严重依赖华为零部件。
欧盟国家出现有关中国5G设备的争议源于美国对华为的指控。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此前表示,“使用中国技术会增加风险”,并强烈建议美国盟友,主要是北约国家,拒绝购买华为设备。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也拒绝与中国公司合作在英国建设5G基础设施。
2020年,欧盟发布建议,要求将华为等设备供应商排除在欧盟地区5G网络建设的供应链之外。2023年6月,欧盟委员会表示,中国通信公司华为和中兴对欧盟安全构成风险,宣布不再使用依赖这两家公司的服务。但前欧盟内部市场专员布雷顿称,只有三分之一的成员国遵守这些规定。
2023年6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对此回应称,欧盟委员会口口声声说华为、中兴等中国通信企业存在安全风险,却拿不出任何证据,这是典型的有罪推定,中方对此坚决反对。事实是,华为、中兴等中国通信企业在欧洲运营多年,不仅从未危害欧洲国家安全,而且有力促进了欧洲电信领域发展,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应。
汪文斌说,欧委会在没有法律依据和事实证据的情况下,公开指定单个实体为“高风险供应商”,这有违法治精神,也是对欧方一贯标榜的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公平竞争原则的公然违背。我们强烈敦促欧盟遵守国际经贸规则,避免泛政治化、泛安全化,不得以安全为名行打压他国企业之实。(来源:观察者网)


信息来源: 上海公平贸易

维权及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上海公平贸易服务网所有,国内外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摘编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信息来源:上海公平贸易服务网”。违反上述规定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侵权责任的权利。

2.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上海公平贸易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若侵犯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3. 视、音频资料仅用于经贸法律知识科普,不作为具体指导意见。视、音频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需转载使用,须取得本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