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近日联合发布《经合组织-粮农组织2025-2034年农业展望》并指出,动物源性食品的产量和能量摄入预计将伴随中等收入国家收入水平提高而增长,但仍需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以促进提升食物产量,从而在全球范围内缓解饥饿状况,降低农业部门温室气体排放量。
《经合组织-粮农组织2025-2034年农业展望》是预测国别、区域及全球农渔产品市场中期发展前景的权威参考资料,迄今已连续发布21期。本次发布的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在中等偏下收入国家需求快速提升的主力推动下,全球人均畜牧产品与渔产品能量摄入将增长6%,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增长率预计将高达24%,几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倍。
虽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富营养食物摄入量增加为全球人均能量摄入攀升至每日364千卡做出了主要贡献,但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持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依然严峻。低收入国家的人均每日动物源性食物摄入量预计为143千卡,远低于粮农组织评估健康膳食成本与可负担性所采纳的300千卡基准水平。
经合组织秘书长马赛厄斯·科尔曼指出:“我们深知为了消除饥饿、提升全球粮食安全,就必须确保政策步调一致、协同发力,保持全球粮食市场开放,同时促进农业长期生产率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经合组织和粮农组织可以在数据、分析和循证政策建议领域发挥专长,为全球决策者提供有力支持。”
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表示:“报告预计,许多发展中国家民众的营养状况将得到改善,可喜可贺,但我们必须巩固成果,再接再厉,扩大‘更好营养’覆盖面,惠及更多最低收入国家。农业粮食体系碳排放强度有所下降固然值得肯定,但农业部门减碳仍大有潜力可挖。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将继续携手,为建设更绿色低碳的农业粮食体系贡献力量。”
生产率趋势
报告预测,到2034年,全球农渔产品产量将增长约14%,主要得益于中等收入国家农业生产率的持续提升,但畜群存栏数量和耕地面积也将随之扩张。肉类、奶制品和蛋类产量预计将增长17%,而全球牛、羊、猪和家禽的存栏总量将增长7%。这一趋势将导致未来十年全球农业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6%,表明全球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碳排放强度将有所下降。
预计生产率提高将对农产品实际价格形成下行压力,小农户或将因此面临重大挑战,因为他们易受市场波动影响,且缺乏采用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的能力。因此,各国政府除推动农业生产率增长外,还应确保农民与市场对接畅通,并为其提供因地制宜的扶持计划。 《农业展望》强调,要同时应对减少饥饿与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两重全球挑战,就必须加大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率。情景分析表明,如果双管齐下,对减排技术和粮食增产开展联合投资,并实现15%的生产率提升,不仅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饥饿,农业温室气体直接排放量也可较当前水平减少7%。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大规模推广已有的减排技术,包括精准农业、改善饲料配方、优化养分和水资源管理以及轮作和间作等易普及、低成本的可持续做法。 面对潜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报告强调指出,全球22%的能量在最终摄入前都会经历跨境贸易,凸显多边合作和基于规则的农业贸易体系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保持农业贸易顺畅有助于平衡粮食赤字和盈余,稳定价格,提升全球粮食安全与可持续性水平。
主要结论
- 全球谷物产量预计将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长,主因是单产年均增长率预计将达0.9%。相比之下,谷物收获面积年均扩张幅度仅为0.14%,不到前十年0.33%增速的一半。
- 到2034年,全球谷物产量中预计将有40%直接供人类消费,33%用于动物饲料,其余则用于生物燃料生产和其他工业用途。
- 在巴西、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需求增长的主力带动下,全球对生物燃料的需求预计将以年均0.9%的速度增长。
-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情况表明,如能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提高生产率大有可为:该地区的肉牛存栏量是北美的三倍,预计到2034年还将增长15%,但每头牛的产出仅为北美的约十分之一,提升潜力显著。
- 预计到2034年,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对全球消费增长的贡献占比将达到39%,高于过去十年的32%;而中国的占比则将降至13%,低于此前十年的32%。
- 在高收入国家,由于偏好转变、政策变动以及新兴的健康问题,人均脂肪和甜味剂的消费预计将会下降。
来源:联合国贸易网络
来源:cacs.mofcom.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