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世界银行集团发布最新报告《2025 年碳定价现状与趋势》,全面剖析全球碳定价体系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报告显示,全球碳定价机制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碳市场创新与挑战并存,为各国实现气候目标与经济转型提供关键洞察。
一、碳定价覆盖范围显著拓展,新兴经济体成增长主力
报告指出,截至 2025 年 4 月,全球已有 80 个碳定价工具(37 个排放交易体系和 43 个碳税)投入运行,较去年新增5个。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成为推动碳定价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全国碳市场扩容:覆盖范围从电力行业扩展至水泥、钢铁、铝行业,新增 3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管控,总覆盖量达 80 亿吨,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 51%。
新兴市场加速布局:巴西正式批准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法案,计划五年内覆盖除农业外的大型设施;印度启动 “碳信用交易计划”,针对九大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度型排放交易。
全球覆盖比例突破 28%:直接碳定价覆盖的全球碳排放比例从 2024 年的 24% 提升至 28%,覆盖经济体量占全球 GDP 的近三分之二。
二、碳市场收入超千亿美元,资金流向绿色发展
尽管部分地区碳价波动导致收入小幅下降,2024 年全球碳定价机制仍为各国政府带来超 1000 亿美元收入,较十年前增长三倍。收入使用呈现三大趋势:
环境与基建投资占比超 56%:加州将碳市场收入的 280 亿美元用于低碳交通、清洁能源项目;欧盟通过 “社会气候基金” 支持弱势群体应对能源转型。
社会补偿与税收减免:加拿大联邦燃料费收入以家庭退税形式返还,巴西规定 15% 的碳市场收入用于原住民社区补偿。
新兴市场财政创新:哥伦比亚、南非等国允许企业使用碳信用抵消部分碳税负债,2024 年两国分别因此减少 1 亿美元和 4000 万美元财政收入。
三、碳信用市场供需分化,高质量项目溢价明显
2024 年全球碳信用市场呈现 “总量过剩、结构分化” 特征,未退休信用总量接近 10 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为 2022 年前发行的 “ legacy credits”:
合规需求激增:加州与魁北克排放交易体系的合规退休量较 2023 年增长三倍,占全球碳信用退休总量的 24%。
自愿市场偏好转变:自然碳移除项目(如造林、红树林恢复)价格上涨至 15.5 美元 / 吨,较避免排放项目(如可再生能源)溢价超 200%,清洁 cookstove 项目退休量增长 50%。
国际航空市场启动: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 CORSIA 机制首阶段预计产生 1.02-1.48 亿吨需求,首批交易价格达 21.7 美元 / 吨,来自圭亚那的 REDD + 项目。
四、政策创新与挑战并存,边境调节机制成焦点
Rate-based ETS 崛起:印度、土耳其等国采用 “强度型排放交易”,允许企业根据产出调整排放配额,平衡经济增长与减排目标。
边境碳调节(BCA)加速落地: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带动英国、加拿大等国跟进,泰国、智利等新兴经济体研究引入相关机制,推动全球碳定价规则协调。
价格与政策风险:部分国家碳价受通胀影响实际购买力下降,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因政治争议取消碳税,凸显碳定价政策的实施韧性挑战。
五、世界银行呼吁:构建高效、互操作的碳市场基础设施
报告强调,碳定价需与碳信用机制协同发展,建议各国:
加快巴黎协定第 6 条国际碳市场落地,推动联合国碳定价机制(PACM)首批方法学在 2025 年下半年实施。
建立跨区域碳市场基础设施,如墨西哥、越南等国正开发国家碳信用注册系统。
强化碳信用质量认证,ICVCM 等机构推动的 “核心碳原则(CCP)” 标签项目获市场认可,高评级信用溢价达 40%。
来源:tbtguide
来源:cacs.mofcom.gov.cn